偶书

刘叉 〔唐朝〕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太阳从东方升起已有一丈多高,人世间的各种事情细如毫毛。我这山野之人愤怒地看到世间的不平之事,心中那把正义的万古之刀已被磨损。

刘叉是唐代诗人,他的诗风格豪放,多写个人愤懑不平。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的手法,如“日出扶桑”与“人间万事”的对比,“万古刀”象征诗人的正义感。

  • 扶桑:传说中的神木,太阳从扶桑升起。这里代指太阳升起的地方。
  • 野夫:诗人自称,指村野之人。
  • 万古刀:指正义感,像刀一样锋利,且历史悠久。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它通过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引出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关注。诗人以“野夫”自称,表明自己虽身处民间,但有一颗正义之心。“磨损胸中万古刀”这一表述,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因长期目睹不公却无力改变的无奈和悲愤。此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诗的前两句“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以宏大的自然景象“日出扶桑”与渺小琐碎的“人间万事”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世间之事看似繁多却微不足道。后两句“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形象,“怒见不平”展现出他的正义感和疾恶如仇,“磨损胸中万古刀”则将诗人因无法改变现实而郁积的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动容。

刘叉生活在唐朝,当时社会表面繁荣,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和不公。诗人性格刚直,愤世嫉俗,这首诗可能是他在看到社会上的种种不平之事后有感而发。他以诗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愤懑。

作者信息
刘叉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他以“任气”著称,喜评论时人。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后因不满韩愈为谀墓之文,攫取其为墓铭所得之金而去,归齐鲁,不知所终。

古诗数量:31名句数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