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皓庙

元稹 〔唐朝〕

巢由昔避世,尧舜不得臣。

伊吕虽急病,汤武乃可君。

四贤胡为者,千载名氛氲。

显晦有遗迹,前后疑不伦。

秦政虐天下,黩武穷生民。

诸侯战必死,壮士眉亦颦。

张良韩孺子,椎碎属车轮。

遂令英雄意,日夜思报秦。

先生相将去,不复婴世尘。

云卷在孤岫,龙潜为小鳞。

秦王转无道,谏者鼎镬亲。

茅焦脱衣谏,先生无一言。

赵高杀二世,先生如不闻。

刘项取天下,先生游白云。

海内八年战,先生全一身。

汉业日已定,先生名亦振。

不得为济世,宜哉为隐沦。

如何一朝起,屈作储贰宾。

安存孝惠帝,摧悴戚夫人。

舍大以谋细,虬盘而蠖伸。

惠帝竟不嗣,吕氏祸有因。

虽怀安刘志,未若周与陈。

皆落子房术,先生道何屯。

出处贵明白,故吾今有云。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巢父和许由昔日避世隐居,尧和舜都无法让他们成为臣子。伊尹和吕尚虽急于拯救时世的危难,只有商汤和周武王才配让他们辅佐为君。这四位贤者是为何人呢?千年以来他们的声名盛传。他们的显达与隐晦都留下遗迹,前后的行为让人怀疑不合常理。秦始皇暴虐天下,滥用武力使百姓穷困。诸侯作战必死无疑,壮士也为此皱眉。张良作为韩国的公子,用铁椎击碎秦始皇的副车。于是让英雄们的心中,日夜都想着报复秦朝。四位先生结伴离去,不再沾染尘世的污垢。像云卷在孤峰之上,像龙潜伏化作小鳞。秦始皇变得更加无道,进谏的人都被处以鼎镬之刑。茅焦脱衣进谏,先生们却一言不发。赵高杀死秦二世,先生们好像没有听闻。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先生们在白云间遨游。天下八年战乱,先生们保全了自身。汉朝的基业日渐稳固,先生们的名声也震动天下。不能济世救人,那么适宜做个隐士。为何一朝出山,委屈地做了太子的宾客。保全了孝惠帝,却使戚夫人憔悴。舍弃大事去谋划小事,如虬龙盘曲又像蠖虫伸展。惠帝最终没有子嗣,吕氏的祸乱是有原因的。虽然怀有安定汉室的志向,却不如周勃和陈平。都落入了张良的计谋之中,先生们的命运多么困顿。出处行藏贵在明白,所以我现在有这样的感慨。

1. 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分别是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他们因年高须眉皆白而得名。

2.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3. 鼎镬之刑: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放在鼎镬里烹煮。

  • 巢由:巢父和许由,是古代的隐士。
  • 伊吕:伊尹和吕尚,伊尹辅佐商汤,吕尚辅佐周武王。
  • 四贤: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位隐士。
  • 黩武:滥用武力。
  • 张良韩孺子:张良是韩国的公子,曾派刺客用铁椎袭击秦始皇。
  • 鼎镬:古代的酷刑,用鼎镬烹人。
  • 储贰:太子。
  • 子房:张良的字。

整首诗围绕商山四皓展开,诗人以历史为背景,对四皓的行为和选择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在结构上,先以古代贤人的例子引出四皓,再描述时代背景和四皓的表现,最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在内容上,诗人质疑四皓在秦朝暴政和天下大乱时隐居不出,却在汉朝已定之时出山,认为他们的选择没有达到济世的目的,且引发了一些不良后果。这启示我们在人生中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抉择,不能只追求个人的保全和名声。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们

这首诗是元稹对商山四皓的评论之作。诗开篇以巢由、伊吕作比,引出四皓。接着描述秦末乱世的背景,张良为韩复仇,而四皓却隐居不出。在秦朝无道、天下大乱之时,四皓不闻不问,直到汉朝基业已定才出山,为太子宾客,保全惠帝却引发吕氏之祸。诗人认为他们未能在天下最需要的时候济世,出山后的作为也是“舍大谋细”,命运还受张良计谋左右,表达了对四皓出处选择的质疑和批评。此诗体现了元稹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通过对四皓行为的剖析,反映出诗人对“出处”之道的重视,即为人处世应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明白的选择。

此诗创作的具体时间不详。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著名隐士,刘邦久闻其大名但请他们出山辅佐却遭拒。后来刘邦欲废太子刘盈,吕后依张良计,请出四皓辅佐太子,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便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元稹在诗中对四皓的行为和选择进行了思考与评价。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