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豸诗。蚁子

元稹 〔唐朝〕

蚁子生无处,偏因湿处生。

阴霪烦扰攘,拾粒苦嘤咛。

床上主人病,耳中虚藏鸣。

雷霆翻不省,闻汝作牛声。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鲸。

敢惮榱dw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攘攘终朝见,悠悠卒岁疑。

讵能分牝牡,焉得有蝝蚳. 徙市竟何意,生涯都几时。

巢由或逢我,应似我相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蚂蚁没有固定的出生地,偏偏喜欢在潮湿的地方滋生。

阴雨连绵时它们烦乱纷扰,拾取米粒时发出愁苦的嘤嘤叫声。

床上的主人患病在身,耳朵里似有虚幻的鸣响。

雷霆般的声响全然不觉,却听到你们发出如牛般的叫声。

它们的本领虽然细微,但年深日久也能酿成祸患。

能蛀穿堤坝让江海漏水,叮咬啃食使蛟鲸困顿。

竟敢不怕栋梁被蛀蚀,在深处潜藏导致柱石倾倒。

寄语那些稳重行事的人,微小的事物不要完全轻视。

整天都能见到它们纷乱的身影,整年都对它们心存疑惑。

怎能分辨它们的雌雄,又哪里会有幼虫和蚁卵。迁移市集究竟有什么意义,它们的生命又能有多长时间。

如果巢父、许由遇到我,应该会和我有相同的期许吧。

1.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作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2.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干预社会政治,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语言要质朴自然。

3. 虫豸诗:以昆虫等小动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小动物的刻画来寄托情感、抒发感慨或揭示某种道理。

4. 巢父、许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隐士,他们拒绝接受帝位,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成为后世文人所仰慕的隐士代表。

5. 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鲸”,通过夸大蚂蚁的能力,突出其长期积累的危害,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和警示意义。

  • 蚁子:蚂蚁。
  • 阴霪:连绵不断的阴雨。
  • 扰攘:纷乱,骚乱。
  • 嘤咛:形容细碎的声音,此处指蚂蚁活动时发出的声音。
  • 不省:不察觉,没感觉到。
  • 时术:指蚂蚁的本领、技能。
  • 攻穿漏江海:此处用夸张的手法,指蚂蚁能蛀穿堤坝等,导致江海之水泄漏。
  • 噆食:叮咬啃食。
  • 蛟鲸:蛟龙和鲸鱼,代指水中的大生物。
  • :屋椽。
  • :蛀蚀。
  • 柱石:支撑建筑物的柱子和石头,比喻担当重任的人或事物。
  • 寄言:传话,寄语。
  • 持重者:行事稳重、谨慎的人。
  • 攘攘:形容纷乱拥挤的样子。
  • 终朝:整天。
  • 悠悠:长久,遥远。
  • 卒岁:整年。
  • 讵能:怎能。
  • 牝牡:雌雄。
  • 蝝蚳:指蚂蚁的幼虫和蚁卵。
  • 徙市:迁移市集,此处意义不明,可能是指蚂蚁的活动如同迁移市集一般。
  • 巢由:巢父和许由,相传为古代的隐士,后泛指隐士。
  • 相期:相互期许,志同道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元稹的《虫豸诗·蚁子》。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诗的开头描绘了蚂蚁的生长环境和日常活动,它们喜欢在潮湿的地方生长,阴雨天气里会显得很纷乱,觅食时还会发出细碎的声音。

接着,诗人写了生病的人对蚂蚁声音的特殊感受,雷霆般的巨响可能都听不到,却能清晰地听到蚂蚁的声音,这其实是一种很巧妙的对比,突出了在特定状态下细微声音给人的影响。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告诉我们不要小看蚂蚁。虽然它们的本领很小,但时间长了也会酿成大祸害。就像诗里说的,它们能蛀穿堤坝、让江海漏水,还能让大的水生动物都感到困顿,甚至会蛀蚀栋梁,导致房屋的柱石倾倒。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轻视任何微小的事物,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积累起来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蚂蚁的长期观察和疑惑,还提到了巢父、许由,可能是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事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蚂蚁的描写,既展现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力,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学会重视身边的每一个小细节。

这首诗以蚂蚁为描写对象,视角独特,寓意深刻。

开篇描绘了蚂蚁的生长环境和活动状态,“蚁子生无处,偏因湿处生”点明了蚂蚁的生长习性,“阴霪烦扰攘,拾粒苦嘤咛”则生动地展现了蚂蚁在阴雨天气里的纷乱和觅食时的艰辛,语言朴实却细致入微。

接着,诗人由蚂蚁的声音联想到病人的感受,“床上主人病,耳中虚藏鸣。雷霆翻不省,闻汝作牛声”,通过对比,突出了蚂蚁声音在特定情境下给人的强烈感受,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则着重阐述了蚂蚁虽小但不可轻视的道理。“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一句点明主旨,随后用“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鲸。敢惮榱蠹,深藏柱石倾”等夸张的描写,极言蚂蚁长期积累的危害,警示人们不要轻视微小的事物。

最后几句“攘攘终朝见,悠悠卒岁疑……巢由或逢我,应似我相期”,在对蚂蚁的持续观察和思考中,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引人深思。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虫豸诗》是他创作的一组以昆虫为描写对象的诗歌,《蚁子》便是其中之一。

中唐时期,社会矛盾渐趋尖锐,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元稹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常常通过对事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这首诗借对蚂蚁的描写,可能暗含着对当时社会中一些微小但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问题的忧虑,也可能是在表达对轻视小事物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警示。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