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豸诗。虻

元稹 〔唐朝〕

阴深山有瘴,湿垫草多虻。

众噬锥刀毒,群飞风雨声。

汗粘疮痏痛,日曝苦辛行。

饱尔蛆残腹,安知天地情。

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烧云。

自顾生无类,那堪毒有群。

搏牛皮若截,噬马血成文。

蹄角尚如此,肌肤安可云。

辛螫终非久,炎凉本递兴。

秋风自天落,夏蘖与霜澄。

一镜开潭面,千锋露石棱。

气平虫豸死,云路好攀登。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深山阴暗处有瘴气,潮湿低洼的草丛里多有牛虻。

众多牛虻叮咬如同锥刀刺般狠毒,成群飞舞时发出风雨般的声响。

汗水粘在疮口上疼痛难忍,在烈日暴晒下艰难前行。

你们这些牛虻把蛆虫般的肚子喂饱,怎会懂得天地间的情理。

千山之中溪流湍急,水底的石头都被冲得翻滚;六月的天空中,云彩像火烧般绚烂。

自己顾念着生存得艰难没有依靠,怎能忍受这成群有毒的牛虻。

牛虻叮咬牛皮就像切割一样轻松,吸食马血后留下的痕迹如同花纹。

牛蹄马角尚且被叮咬成这样,人的肌肤又怎么能承受呢。

这种辛辣的叮咬终究不会长久,寒暑交替本来就是自然的规律。

秋风从天上吹来,夏天的草木蘖芽在霜中变得清澄。

潭水像一面镜子般展开,众多山峰露出了石棱。

天气转凉后虫豸死去,这美好的云路便可以攀登了。

1.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2.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指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这首《虫豸诗·虻》就是典型的咏物诗,通过对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3. “瘴气”是古代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气候湿热,植物腐烂产生的气体,古人认为吸入后会致病。在很多古代诗歌中都有对瘴气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南方的地理环境特点。

4.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众噬锥刀毒”将虻的叮咬比作锥刀之毒)、夸张(“搏牛皮若截”夸张地写出虻叮咬牛皮的轻松)等,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5. 诗歌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此诗先写虻的生长环境和危害,再写人的痛苦和对虻的愤恨,接着进一步渲染环境的恶劣和虻的凶残,最后笔锋一转写自然规律和美好前景,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 虫豸(chóng zhì):泛指昆虫、节肢动物,这里特指虻类。
  • 虻(méng):一种昆虫,形似苍蝇但体型较大,雌虫刺吸牛、马等牲畜的血液。
  • 瘴(zhàng):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气体。
  • 湿垫:潮湿低洼的地方。
  • 噬(shì):咬、啃。
  • 锥刀毒:像锥子和刀子一样的毒刺。
  • 疮痏(chuāng wěi):疮疡,伤口。
  • 日曝(pù):太阳暴晒。
  • :你们,指虻。
  • 蛆残腹:像蛆虫一样的肚子,这里是对虻的贬称。
  • 沸石:被水流冲击而滚动的石头。
  • 火烧云: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
  • 生无类:生存没有依靠、没有同类相伴。
  • 那堪:怎能忍受。
  • :这里指叮咬。
  • 噬马血成文:吸食马血后留下的痕迹像花纹一样。
  • 辛螫(shì):辛辣的叮咬,这里指虻的侵害。
  • 递兴:交替兴起。
  • 夏蘖(niè):夏天草木新生的枝芽。
  • 澄(chéng):清澈,这里指在霜的作用下变得清肃。
  • 一镜开潭面:潭水像镜子一样展开。
  • 石棱(léng):石头的棱角。
  • 气平:天气转凉平和。
  • 云路:云雾缭绕的山路。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虻的猖獗和给人带来的痛苦,同时也蕴含着对自然规律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开篇两句“阴深山有瘴,湿垫草多虻”,点明了虻生长的环境——阴暗潮湿、多瘴气的深山草丛,为下文描写虻的肆虐做了铺垫。接着“众噬锥刀毒,群飞风雨声”,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虻的叮咬比作锥刀刺般狠毒,将其成群飞舞的声音比作风雨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虻的数量之多和危害之大。

“汗粘疮痏痛,日曝苦辛行”两句,转而描写人的感受,汗水粘在疮口上的疼痛,在烈日下艰难行走的辛苦,将人与虻的对抗中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饱尔蛆残腹,安知天地情”则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虻进行了斥责,表达了对其贪婪无知的愤恨。

中间部分进一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和虻的凶残,“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烧云”描绘了壮丽而又严酷的自然景象,“搏牛皮若截,噬马血成文”则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虻的厉害,连牛皮、马身都难以抵挡,更何况人的肌肤。

然而,诗歌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辛螫终非久,炎凉本递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认为虻的肆虐不会长久,寒暑交替是自然的常态。最后几句“秋风自天落,夏蘖与霜澄。一镜开潭面,千锋露石棱。气平虫豸死,云路好攀登”,描绘了秋风起后,天气转凉,虫豸死去,环境变得清朗宜人的景象,充满了希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也暗含着诗人对困境终将过去的信念。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现实情景的细致刻画,又有情感的抒发和哲理的思考,语言质朴而有力,富有感染力。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不少咏物诗。《虫豸诗》是他的一组咏物诗,专门描写各种昆虫,此诗为其中一首写虻的作品。

从诗中所描绘的环境和情景来看,可能是诗人在经历贬谪或行旅途中,亲身体验到了被虻虫叮咬的痛苦,以及南方湿热环境的恶劣。他通过对虻的描写,既可能是真实记录旅途的艰辛,也可能借虻的肆虐来隐喻当时社会中某些小人的猖獗,表达自己在困境中的感受和对现实的感慨。中唐时期社会矛盾较为尖锐,诗人往往会借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看法。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