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

元稹 〔唐朝〕

再拜捧兄赠,拜兄珍重言。

我有平生志,临别将具论。

十岁慕倜傥,爱白不爱昏。

宁爱寒切烈,不爱旸温暾。

二十走猎骑,三十游海门。

憎兔跳跃跃,恶鹏黑翻翻。

鳌钓气方壮,鹘拳心颇尊。

下观狰狞辈,一扫冀不存。

名冠壮士籍,功酬明主恩。

不然合身弃,何况身上痕。

金石有销烁,肺腑无寒温。

分画久已定,波涛何足烦。

尝希苏门啸,讵厌巴树猿。

瘴水徒浩浩,浮云亦轩轩。

长歌莫长叹,饮斛莫饮樽。

生为醉乡客,死作达士魂。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再次叩拜接过兄长的赠言,恭敬聆听兄长珍贵的嘱托。

我有着一生的志向,临别之际将要详细述说。

十岁时就仰慕洒脱不羁的品格,喜爱光明磊落,不喜欢昏暗不明。

宁愿喜爱寒冬的凛冽酷烈,也不喜欢春日阳光的微弱温吞。

二十岁时纵马驰骋打猎,三十岁时漫游至海边门户。

憎恶兔子的蹦蹦跳跳(喻小人投机),厌恶鹏鸟的黑羽翻飞(喻权臣跋扈)。

像钓鳌鱼般的气概正豪壮,如鹘鸟搏击般的决心颇受尊崇。

俯视那些面目狰狞的小人,希望能将他们一举扫尽不留痕迹。

渴望名声能载入壮士的名册,以功绩报答君主的恩德。

如果不能实现抱负,就算舍弃性命也在所不惜,更何况只是身上的伤痕。

金石尚且会有消融腐蚀,而我内心的信念却不会因外界冷暖而改变。

人生的命运早已注定,世间的风波又有什么值得烦忧。

曾经仰慕苏门山隐士的长啸(喻超然心境),怎会厌倦巴蜀之地的猿啼(喻贬谪生活)。

瘴气弥漫的江水徒自浩浩荡荡,天上的浮云也依旧高高飘扬。

应当放声高歌而不要长久叹息,应当开怀畅饮而不只是浅酌小杯。

生时要做醉乡中的自在过客,死后也要成为旷达之士的魂魄。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本诗为七言古诗,句式灵活,便于自由抒发情感,适合叙述较长的内容。

诗中“苏门啸”是重要典故,源自晋代孙登的故事,后成为文人表达超然物外、放达自适情怀的常用意象。

中唐时期,政治环境复杂,不少文人因参与政治斗争而遭贬谪,通州等偏远地区成为贬官之地,这类经历常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本诗即属此类。

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兔”“鹏”“鳌”“鹘”等,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好恶表达诗人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以诗文相赠答。
  • 独孤二十六:姓独孤,排行第二十六,作者的友人。
  • 通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达县,当时为偏远之地,元稹曾被贬于此。
  • 再拜:拜两次,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恭敬。
  • 具论:详细述说。
  • 倜傥:洒脱不羁,豪放洒脱。
  • 旸温暾:旸,指阳光;温暾,形容阳光微弱、不强烈的样子。
  • 海门:指海边,靠近海的门户之地。
  • 鹘拳:鹘,一种猛禽;拳,指鹘鸟搏击时的姿态,比喻勇猛的气概。
  • 狰狞辈:指面目凶恶、行为卑劣的人。
  • 销烁:消融,腐蚀。
  • 分画:指命运,本分。
  • 苏门啸:典故,指晋代孙登在苏门山长啸,表达超然物外的情怀,后用以指隐士的放达。
  • 讵厌:怎会厌倦。讵,岂,怎。
  • 巴树猿:指巴蜀之地树上的猿猴,代指偏远之地的景物,此处暗指贬谪生活。
  • 瘴水:指南方含有瘴气的江水,古代认为瘴气有毒,此地代指通州的恶劣环境。
  • 轩轩:形容浮云高高飘扬的样子。
  • :古代量器名,此处指大杯,形容畅饮。
  • 达士:旷达超脱、不拘世俗的人。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是元稹在被贬通州、友人送别时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围绕“平生志”展开,是诗人对自己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的一次集中袒露。

开篇通过对友人赠言的恭敬态度,奠定了全诗真诚恳切的基调。随后,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十岁的志向谈到三十岁的经历,展现了自己一贯坚守的刚直品格:不喜欢昏暗温吞,偏爱光明凛冽;憎恶小人权臣,崇尚豪壮不屈。这些叙述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更是对自我人格的肯定。

面对贬谪的困境,诗人并没有消沉。“金石有销烁,肺腑无寒温”一句,将外界的变化与内心的坚定对比,强调了无论环境如何,自己的信念都不会动摇。而“尝希苏门啸,讵厌巴树猿”则体现了他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超脱的努力,学着像古代隐士那样保持旷达。

结尾的“长歌莫长叹,饮斛莫饮樽”“生为醉乡客,死作达士魂”,是诗人对自己的劝慰,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既然命运已定,不如坦然面对,以高歌畅饮代替叹息,活出洒脱与旷达。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展现了元稹的刚直品格和壮志豪情,也流露了他在逆境中的无奈与自我调适,是了解元稹生平与思想的重要作品,也反映了中唐文人在政治压力下的复杂心境。

全诗以叙事为主,兼抒胸臆,脉络清晰,情感真挚。开篇以“再拜捧兄赠”起笔,既表达对友人的敬重,又自然引出下文对平生志向的述说,过渡自然。

诗歌通过回忆从十岁到三十岁的人生历程,塑造了一个坚守本心、刚正不阿的形象。“爱白不爱昏”“宁爱寒切烈,不爱旸温暾”等句,以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磊落、刚直品格的追求,以及对昏暗、温吞之物的厌恶。

中间部分通过“憎兔”“恶鹏”等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小人、权臣的憎恶,而“鳌钓气方壮,鹘拳心颇尊”则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与不屈精神。即使身处逆境,诗人仍表示“金石有销烁,肺腑无寒温”,凸显了内心信念的坚定。

结尾部分“长歌莫长叹,饮斛莫饮樽”“生为醉乡客,死作达士魂”,则由之前的激昂转为旷达,在无奈中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使诗歌情感层次更为丰富,余味悠长。

这首诗是元稹酬答友人独孤二十六送别自己返回通州时所作。元稹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曾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而遭贬谪,通州是他被贬之地,环境艰苦。

此时元稹正处于人生低谷,友人的送别让他感慨万千,于是在诗中倾诉自己的平生志向、人生经历以及面对贬谪的心境。诗中既体现了他对理想的坚守,也流露出在逆境中自我宽慰、保持旷达的心态,同时也蕴含着对友人赠言的回应与感谢。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