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三首

元稹 〔唐朝〕

昔在京城心,今在吴楚末。

千山道路险,万里音尘阔。

天上参与商,地上胡与越。

终天升沉异,满地网罗设。

心有无眹环,肠有无绳结。

有结解不开,有环寻不歇。

山岳移可尽,江海塞可绝。

离恨若空虚,穷年思不彻。

生莫强相同,相同会相别。

襄阳大堤绕,我向堤前住。

烛随花艳来,骑送朝云去。

万竿高庙竹,三月徐亭树。

我昔忆君时,君今怀我处。

有身有离别,无地无岐路。

风尘同古今,人世劳新故。

人亦有相爱,我尔殊众人。

朝朝宁不食,日日愿见君。

一日不得见,愁肠坐氛氲。

如何远相失,各作万里云。

云高风苦多,会合难遽因。

天上犹有碍,何况地上身。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从前在京城时的心意,如今在吴楚的偏远之地。

千山万水道路艰险,相隔万里音信渺茫。

就像天上的参星和商星,地上的胡地与越地一样相距遥远。

一生一世境遇沉浮差异巨大,世间遍布着如网罗般的束缚。

心中有难以捉摸的环,肠中有解不开的绳结。

有结却解不开,有环却不停地追寻。

山岳可以移走穷尽,江海可以堵塞断绝。

离别的愁绪如同虚空,整年都思念不尽。

人生不要勉强相聚,相聚了也总会有分别。

襄阳的大堤环绕,我就在堤前居住。

烛光随着艳丽的花朵而来,车马送着早晨的云彩离去。

高庙旁有万竿竹子,三月里徐亭的树木郁郁葱葱。

我从前思念你的时候,正是你如今怀念我的地方。

只要有生命就会有离别,没有哪里没有岔路。

风尘之事从古到今都一样,人世间在新旧更替中劳碌。

人们也有相互爱恋的,我和你却不同于一般人。

天天宁愿不吃饭,也希望能见到你。

一天见不到,忧愁的思绪就会弥漫。

怎么会远远地相互失散,各自成为万里之外的云。

云层高远风又猛烈,相聚实在难以很快实现。

天上尚且有阻碍,更何况是在地上的我们呢。

1. 作者元稹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 诗歌中“参与商”的典故,出自《左传》,参星和商星为不同时出现的两颗星,后常用以比喻亲友分离不得相见。

3. 这组诗属于唱和诗,唱和诗是古代诗人相互酬答而作的诗,体现了诗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

4. 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比喻、对比、情景交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5. 中唐时期的诗歌在题材上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元稹的这首诗就体现了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

  • 酬乐天:以诗答谢白居易。乐天,白居易的字。
  • 江州:地名,今江西九江。
  • 吴楚末:吴楚之地的偏远角落。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 音尘阔:音信稀少,相隔遥远。音尘,声音和尘埃,借指消息。
  • 参与商:参星和商星,两星此出彼没,互不相见,比喻亲友隔绝不得相见。
  • 胡与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比喻距离遥远。
  • 升沉异:境遇的升降、好坏不同。
  • 网罗设:比喻世间充满束缚和陷阱。
  • 无眹环:没有痕迹、难以捉摸的环。眹,迹象。
  • 穷年:一整年,常年。
  • 襄阳大堤:在今湖北襄阳,是古时的一处名胜。
  • 朝云:早晨的云彩,也可指男女情爱相关的意象。
  • 高庙:指当地的庙宇。
  • 徐亭:亭名,具体所指不详,可能为当地一处亭台。
  • 岐路:岔路,比喻人生的不同境遇和选择。
  • 风尘:比喻旅途的艰辛,也可指社会的纷扰。
  • 新故:新旧更替。
  • 宁不食:宁愿不吃饭。
  • 氛氲:形容气氛浓厚,这里指愁绪弥漫。
  • 遽因:很快的机会。遽,迅速。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元稹的《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三首》。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它是元稹写给好友白居易的答谢之作,当时两人都被贬谪,身处异地,这首诗满含着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从内容上看,诗歌开篇就点出了空间的遥远和境遇的变化,“昔在京城心,今在吴楚末”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接着用“参与商”“胡与越”这样的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他们相隔有多远,就像那些永远不能相见或距离极远的事物一样。

诗中对离恨的描写非常精彩,“心有无眹环,肠有无绳结”,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心里像有个找不到痕迹的环,肠子里像有解不开的结,这种感觉该有多纠结啊!而“山岳移可尽,江海塞可绝。离恨若空虚,穷年思不彻”更是把离恨的深重写到了极致,再大的困难都有解决的时候,可这离别的愁绪却没完没了。

中间部分诗人回忆了过去的地方,这其实是借景抒情,在怀念地方的同时,更是在怀念和友人一起的时光。“我昔忆君时,君今怀我处”这句话特别有意思,把两人相互思念的心情联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友情的真挚。

最后,“天上犹有碍,何况地上身”告诉我们,连天上都有阻碍,何况我们这些在地上的人呢,表达了相见的艰难。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好诗的魅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元稹和白居易之间深厚的友情,还能学到一些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如比喻、对比等,这对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首诗情感真挚浓烈,将对友人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融为一体。开篇通过今昔对比,“昔在京城心,今在吴楚末”,点出空间的阻隔和境遇的变化,奠定了惆怅的基调。“天上参与商,地上胡与越”以形象的比喻,突出了两人相隔之远,难以相见的无奈。

诗中运用了诸多比喻来表现离恨之深,如“心有无眹环,肠有无绳结”,将内心的纠结与思念比作解不开的绳结和寻不歇的环,生动贴切。“山岳移可尽,江海塞可绝。离恨若空虚,穷年思不彻”则通过对比,强调离恨的无穷无尽,即使山岳可移、江海可塞,离别的愁绪也难以消散。

诗的中间部分回忆过往的相处之地,“襄阳大堤绕,我向堤前住”等句,在写景中融入怀旧之情,而“我昔忆君时,君今怀我处”更是将两人相互思念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体现了友情的深厚。

结尾“天上犹有碍,何况地上身”以感慨作结,既表达了相聚的艰难,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使得情感的抒发更为深沉。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层层递进,将友情与人生感慨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二人友情深厚,世称“元白”。他们都曾经历贬谪的命运,这首诗是元稹为答谢白居易在赴江州途中寄来的诗而作。当时,两人都处于人生的低谷,远离京城,贬谪异地,彼此间的思念和相互慰藉成为他们情感的重要寄托。在这样的背景下,元稹写下此诗,抒发了与白居易之间深厚的情谊、相隔遥远的无奈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