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孙村老人

元稹 〔唐朝〕

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满衣。

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年年渐渐觉得老年朋友越来越少了,将要告别孙村老人时泪水沾满了衣衫。

人还没有死去,不知道将来会去到什么地方,但这具身躯最终总会回归这片原野。

1.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其诗歌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2. 唐诗按照题材可分为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等,这首《别孙村老人》属于送别诗范畴,通过离别场景表达情感和思考。

3. 诗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地描绘了离别场景和内心感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打动人心。

4. “此身终向此原归”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思想,强调人对故土的眷恋和生命最终回归自然的观念。

  • 孙村老人:指居住在孙村的老人,具体身份未详,应为诗人熟悉的一位老者。
  • :稀少,此处指老年人数目逐渐减少。
  • 孙翁:即孙村的老人。
  • 泪满衣:泪水湿透了衣衫,形容离别时情绪激动,悲伤不已。
  • 未死不知何处去:活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去往何方,暗示人生的未知。
  • 此原:这片原野,这里指孙村所在的地方,也暗指人最终的归宿。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元稹的《别孙村老人》。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它是诗人与孙村老人分别时所作,字里行间充满了不舍之情。

我们先来看诗句的意思。“年年渐觉老人稀”,这句话告诉我们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诗人发现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少了,这其实是在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当诗人要和孙村老人分别时,“泪满衣”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悲伤和不舍。

再看后两句,“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这里诗人由离别想到了人生。人活着的时候,不知道未来会去到哪里,充满了未知,但无论怎样,最终都会回到这片土地。这既表达了对生命归宿的坦然,也蕴含着对故土的眷恋。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很朴实,没有用什么复杂的修辞,却把情感表达得很到位。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送别诗,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元稹诗歌平易浅切的特点,也能了解到中唐时期诗歌的一些风貌。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人生哲理。首句“年年渐觉老人稀”,以简洁的语言点出时光流逝、老友渐少的现实,为下文的离别之悲铺垫了情感基调。“欲别孙翁泪满衣”则直接抒发了与老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泪水沾衣的细节描写,将这种情感表现得真挚动人。

后两句“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由离别之悲转向对生命的思考。诗人发出人生未知的感慨,同时又领悟到无论生前去往何方,最终都会回归大地的自然规律。这种对生命归宿的坦然,使得诗歌的意境得以升华,在悲伤之中透露出一种豁达。

全诗情感真挚,从对具体人物的离别之情,扩展到对人生和生命的普遍思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让读者在感受离别的伤感时,也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诗人与孙村老人分别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诗人可能在孙村停留过一段时间,与当地老人结下了情谊。诗中流露出对老年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归宿的思考,可能是诗人在经历了一些人生波折后,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而创作的。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