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城驿二首

元稹 〔唐朝〕

容州诗句在褒城,几度经过眼暂明。

今日重看满衫泪,可怜名字已前生。

忆昔万株梨映竹,遇逢黄令醉残春。

梨枯竹尽黄令死,今日再来衰病身。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当年在容州写下的诗句如今留在褒城,几次经过这里,看到这些诗句都让眼前一时明亮。

今天再次看到,泪水沾湿了整件衣衫,可惜“元稹”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已是前世的自己。

回忆往昔,万株梨树与翠竹相映成趣,曾在这暮春时节与黄县令一同畅饮至醉。

如今梨树枯萎,翠竹凋零,黄县令也已逝去,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我已是个衰弱多病的人。

1.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歌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2.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褒城驿是当时较为有名的驿站之一。

3. 这组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今昔景物、人事的对比,突出时光流逝和人生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4. 诗中“前生”一词的运用,并非指宗教意义上的前世今生,而是诗人对过去自我的一种感慨,表现出时光流逝带来的疏离感。

  • 褒城驿:古代驿站名,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
  • 容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广西容县。
  • 眼暂明:指看到过去的诗句,精神一时为之一振。
  • 前生:此处指过去的自己,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 黄令:指姓黄的县令,具体生平不详。
  • 残春:暮春,春天将尽的时候。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它们都充满了感伤与叹惋。诗人元稹再次来到褒城驿,这里的一切勾起了他对过往的回忆。

第一首诗,诗人看到自己过去在容州写下的诗句留在褒城,过往经过时还能因这些诗句而精神一振,可如今再看,却只剩下满衫的泪水。“名字已前生”这句尤为动人,它不是说真的有前世今生,而是诗人感到过去的自己仿佛已经远去,现在的自己与过去判若两人,这种时光带来的变化让人唏嘘。

再看第二首,诗人回忆起以前在这里,万株梨树和翠竹相互映衬,他还和黄县令在暮春时节畅饮。可现在呢?梨树枯了,竹子没了,黄县令也不在人世了,自己再来这里,也成了衰弱多病的人。前后的对比多么强烈啊,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时光的无情,人生的无常。

元稹的诗就是这样,用简单的语言讲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却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情感,这也是他诗歌的魅力所在。我们读这样的诗,要多体会其中的对比,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两首诗以叙事抒情为主,通过今昔对比,营造出浓厚的感伤氛围。

第一首诗从过去在容州写下的诗句入手,昔日经过看到诗句时的“眼暂明”与今日重看时的“满衫泪”形成鲜明对比,“名字已前生”更是道尽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沧桑感,将物是人非的感慨推向深处。

第二首诗回忆往昔万株梨树映竹、与黄令醉饮残春的美好景象,而如今“梨枯竹尽黄令死”,只剩自己“衰病身”再来此地,前后景象的巨大反差,充满了对时光无情、人生无常的叹惋。全诗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于平淡中见深沉,将个人的身世之感融入景物变迁之中,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常结合个人经历,抒发真挚情感。《褒城驿二首》是他在经过褒城驿时,看到自己过去留下的诗句以及眼前景物的变化而作。当时元稹可能正处于人生的困顿或衰老时期,过往的经历与如今的处境形成强烈对比,促使他写下这组诗,感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褒城驿作为交通要道,元稹多次经过,这里的景物和人事变迁成为他感慨的触发点。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