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窦校书二十韵

元稹 〔唐朝〕

鸥鹭元相得,杯觞每共传。

芳游春烂熳,晴望月团圆。

调笑风流剧,论文属对全。

赏花珠并缀,看雪璧常连。

竹寺荒唯好,松斋小更怜。

潜投孟公辖,狂乞莫愁钱。

尘土抛书卷,枪筹弄酒权。

令夸齐箭道,力斗抹弓弦。

但喜添樽满,谁忧乏桂然。

渐轻身外役,浑证饮中禅。

及我辞云陛,逢君仕圃田。

音徽千里断,魂梦两情偏。

足听猿啼雨,深藏马腹鞭。

官醪半清浊,夷馔杂腥膻。

顾影无依倚,甘心守静专。

那知暮江上,俱会落英前。

款曲生平在,悲凉岁序迁。

鹤方同北渚,鸿又过南天。

丽句惭虚掷,沉机懒强牵。

粗酬珍重意,工拙定相悬。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鸥鸟与白鹭本就相处融洽,我们的酒杯也常常传递共饮。

春日里美好的出游时光绚烂多彩,晴朗的夜晚共赏明月圆满团圆。

调笑逗乐的风流趣事十分热闹,谈论文章对答属句完美无缺。

一同赏花,如珍珠般串联相依;共观雪景,似玉璧般紧密相连。

竹林环绕的寺庙虽荒芜却有独特的美,松树掩映的书斋虽小巧更让人喜爱。

暗暗投下像孟公那样的车辖挽留宾客,纵情豪饮不惜求取莫愁般的钱财。

把书卷抛在一旁不顾尘土,在酒桌上用筹码行令饮酒。

比赛射箭时夸赞齐地的箭术之道,比拼力气时用力拉弓抹弦。

只喜欢酒杯常常斟满,谁会担忧没有桂烛照明。

渐渐看轻身外的功名利禄,全然在饮酒中悟得禅理。

等到我辞别朝廷,恰逢你到圃田为官。

音信相隔千里中断,梦中也常常偏向对你的思念之情。

足边常听猿猴在雨中啼叫,深藏起马鞭不再远行。

官府的酒有清有浊,异域的食物夹杂着腥膻之气。

自顾身影无依无靠,甘愿坚守清静专一。

怎知在傍晚的江边,我们一同相会在落花之前。

往日的情谊都在恳切的交谈中,感叹岁月流逝让人悲凉。

仙鹤正一同栖息在北边的水渚,鸿雁又已飞过南边的天空。

你的佳句让我惭愧自己的文字虚掷,深沉的才思懒得勉强牵引。

粗略地酬答你珍贵的情意,我的作品好坏与你相比定然相差悬殊。

1. 酬答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指诗人为回应他人赠诗而创作的诗歌,多表达友情、谢意或感慨,此诗即为元稹酬答窦校书的作品。

2. 二十韵:指诗歌共二十联(四十句),每联押同一韵脚。律诗通常有八句(四韵)、十句(五韵)等,此诗篇幅较长,属于排律。

3. 典故运用:诗中“孟公辖”引用《汉书》中陈遵留客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体现了古典诗歌用典的特点。

4. 元稹诗歌风格:元稹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平易浅切,此诗虽为酬答之作,也体现了其质朴自然的风格特点。

5. 意象选取:诗中选取鸥鹭、明月、花、雪、猿啼、鹤、鸿等意象,或烘托情谊,或渲染氛围,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 鸥鹭元相得:鸥鸟和白鹭原本就相处融洽,比喻诗人与窦校书关系和睦。元,通“原”。
  • 杯觞每共传:杯觞,酒杯。指经常一起饮酒。
  • 属对:诗文创作中撰写对偶句。
  • 珠并缀、璧常连:形容两人一同赏花看雪时亲密相伴,如珠玉相连。
  • 孟公辖:出自《汉书·陈遵传》,陈遵字孟公,好客,曾取客人车辖投井以留客。此处指热情挽留宾客。
  • 莫愁钱:莫愁,传说中善歌的女子,此处代指钱财,意为不惜花钱饮酒作乐。
  • 枪筹:古代饮酒时用以计数的筹码。
  • 桂然:桂烛,以桂木为薪的烛火。
  • 饮中禅:在饮酒中领悟的禅理,指超然物外的心境。
  • 云陛:指朝廷,宫殿的台阶多饰云纹,故称。
  • 圃田:古地名,在今河南中牟县西。
  • 音徽:音信,消息。
  • 官醪:官府酿造的酒。
  • 夷馔:异域的食物。
  • 款曲:恳切的情意。
  • 岁序迁:岁月流逝。
  • 沉机:深沉的才思。

《酬窦校书二十韵》是元稹写给友人窦校书的一首酬答诗,全诗围绕与友人的交往展开,情感丰富而真挚。

开篇从两人融洽的关系写起,“鸥鹭元相得”以自然之物起兴,比喻两人相处和睦。接着回忆往昔共同的美好经历,春日畅游、月下赏景、调笑论文、赏花看雪,一幕幕场景生动鲜活,展现了两人深厚的友情和过往生活的惬意。“潜投孟公辖,狂乞莫愁钱”等句,则描绘了他们饮酒作乐、不拘形迹的欢乐时光,充满了生活情趣。

随后笔锋一转,写到分别后的情景。“及我辞云陛,逢君仕圃田”点出分离的缘由,两人各赴前程,相隔千里,音信断绝,只能在梦中思念对方。“足听猿啼雨,深藏马腹鞭”等句,既写出了各自境遇的孤寂,也暗含着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而“那知暮江上,俱会落英前”则是全诗的一个转折,意外的重逢带来了惊喜,两人在暮江落花前相聚,倾诉往日情谊,感叹岁月流逝。最后“粗酬珍重意,工拙定相悬”表达了诗人酬答友人的谦逊态度,即便自己的诗作不及对方,也要尽心意回应这份珍贵的友情。

整首诗以情动人,通过对往昔、别离、重逢的叙述,将友情的深厚与时光的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以时间为线索,先追忆往昔与友人的欢乐时光,再写分别后的思念与境遇,最后写重逢的感慨,情感真挚动人。

诗歌开篇描绘了与友人鸥鹭相得、杯觞共传的融洽场景,“芳游春烂熳,晴望月团圆”等句选取春日畅游、月下赏景等典型画面,展现了两人过往生活的美好。中间部分通过“潜投孟公辖,狂乞莫愁钱”等句,生动刻画了当时饮酒作乐、不拘小节的生活情态,充满生活气息。

写分别后的“音徽千里断,魂梦两情偏”,将思念之情融入字里行间,“足听猿啼雨,深藏马腹鞭”则勾勒出孤寂的境遇。重逢后的“款曲生平在,悲凉岁序迁”,在恳切的交谈中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悲叹,情感深沉。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整,如“赏花珠并缀,看雪璧常连”等联,既符合律诗要求,又生动形象,将友情的深厚与时光的变迁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此诗是元稹酬答窦校书的作品。元稹是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与白居易交好,并称“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窦校书具体身份虽未详,但从诗题可知是一位担任校书郎之类官职的友人。

诗中回忆了诗人与窦校书昔日一同游乐、饮酒、论文、射猎等过往,又写到后来两人分别,相隔千里,音信难通,最后意外在暮江相逢,感慨万千。推测此诗创作于两人久别重逢之后,诗人通过回忆往昔情谊,抒发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此酬答友人的深情厚谊。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