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

元稹 〔唐朝〕

饮醉日将尽,醒时夜已阑。

暗灯风焰晓,春席水窗寒。

未解萦身带,犹倾坠枕冠。

呼儿问狼藉,疑是梦中欢。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喝醉的时候太阳将要落山,醒来醒来时夜色已经深沉。 昏暗的灯光在风中摇曳,天快亮了, 春天的宴席上,临水的窗户透着寒意。 还未解开缠绕在身上的衣带, 帽子还倾斜地坠落在枕头上。 呼唤仆人询问昨夜的狼藉景象, 怀疑那只是梦中的欢乐。

1.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2. 唐诗题材丰富,此诗属于生活场景类诗作,通过对日常生活片段的描绘来表达情感。

3. 诗中的“夜已阑”“晓”等词语涉及古代时间表述,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感知与表达习惯。

4. 诗歌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便勾勒出鲜明的画面,使读者如临其境。

  • 日将尽:太阳快要落山。
  • 夜已阑:夜色已经很深,将近天明。阑,尽,晚。
  • 风焰:灯火在风中摇曳的火焰。
  • :天快亮的时候。
  • 春席:春天的宴席。
  • 水窗:临近水边的窗户。
  • 萦身带:缠绕在身上的衣带。
  • 犹倾坠枕冠:帽子还倾斜斜地坠落在枕头上。犹,还;倾,倾斜;冠,帽子。
  • 狼藉:杂乱不堪的样子,这里指宴饮后的凌乱景象。

《酒醒》是一首贴近生活、情感细腻的唐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从饮醉写到醒来,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片段。

首联告诉我们,诗人喝醉的时候太阳快落山了,等醒来时已经是深夜,这让我们知道他醉了很长时间。颔联描绘了醒来时看到的景象,昏暗的灯光在风里晃动,天快亮了,春天的宴席结束后,水边的窗户那里感觉很冷,这里的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当时的情景,还带点冷清的感觉,可能和诗人醒后的心情有关。

颈联具体写了诗人自己的状态,衣带还没解开,帽子也掉在枕头上,看得出来他醉得很深,刚醒来还有点迷糊、疲惫。最后一联,诗人叫仆人来问昨晚宴饮后的混乱情况,还怀疑那些欢乐是在梦里,这既表现了他醉后的懵懂,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昨夜欢乐的回味,可能还有点欢乐过后的失落。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在说平常的事情,但却把醉醒后的样子和心情写得很生动,这就是元稹诗歌的特点之一,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我们读这样的诗,要注意体会诗中的细节,从这些细节里感受诗人的心境和当时的情景。

这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诗人饮醉醉后醒来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与微妙的情感。

首联“饮醉日将尽,醒时夜已阑”,交代了从饮醉到醒来的时间跨度,简洁地勾勒出事件的开端与发展,“日将尽”与“夜已阑”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暗示了饮醉时间之长。

颔联“暗灯风焰晓,春席水窗寒”,转入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昏暗的灯光在风中摇曳,天快亮了,春天的宴席已散,临水的窗户透着寒意。“暗灯”“风焰”“寒”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清冷、静谧的氛围,也烘托出诗人酒醒醉醒后的些许怅惘。

颈联“未解萦身带,犹倾坠枕冠”,细致刻画了诗人醒来时的状态,衣带未解,帽子歪斜地掉在枕头上,生动地展现了他醉后的疲惫与慵懒,极具画面感。

尾联“呼儿问狼藉,疑是梦中欢”,以诗人的动作和疑问作结,他呼唤仆人询问昨夜宴饮后的凌乱景象,甚至怀疑那欢乐的场景只是一场梦。这既写出了醉后的懵懂,也隐约透露出对过往欢乐的回味与些许失落,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平实,却需雕琢,却将醉醒后的情景与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体现了元稹诗歌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抒发真挚情感的特点。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其中不少作品与他的生活经历、情感波折相关。此诗《酒醒》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描绘的饮醉醒来后的情景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某次某一次宴饮之后所作,或许是在他仕途起伏或情感波动的某个阶段,通过对酒醒后状态的描写,流露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感慨。元稹的诗歌常常于细微处见真情,此诗也体现了他这种创作风格,以日常场景折射心境。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