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见胡三问牡丹,为言依旧满西栏。
花时何处偏相忆,寥落衰红雨后看。
窃见胡三问牡丹,为言依旧满西栏。
花时何处偏相忆,寥落衰红雨后看。
私下里得知胡三托人来询问牡丹的情况,我告诉他,牡丹依旧开满了西边的栏杆。
花开的时候,我在什么地方最是思念你呢?那是在雨后,看着那些零落衰败的红色花瓣的时候啊。
1.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2. 唱和诗是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唱和诗往往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多为表达友情、抒发情怀等,这首《酬胡三凭人问牡丹》就是典型的唱和赠答之作。
3. 诗中的"衰红"属于借代手法,以"衰红"代指雨后凋零的牡丹花瓣,使表达更形象生动。
4. 中唐诗歌在题材和风格上相较于盛唐有了新的发展,更加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元稹的这首诗便体现了中唐诗歌注重抒情、语言质朴的特点。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脉络。这是一首友人之间的应答诗,胡三托人询问牡丹,元稹便写下这首诗作为回复。
开篇两句"窃见胡三问牡丹,为言依旧满西栏",很直接地告诉我们事情的缘由和结果。"窃见"一词用得很巧妙,既表达了是私下里得知友人的询问,也体现了一种谦逊的态度。而"依旧满西栏"则简洁地回应了友人对牡丹的牵挂,让友人能想象到牡丹盛开的景象。
重点要理解的是后两句"花时何处偏相忆,寥落衰红雨后看"。这两句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在花开的美好时节,诗人最思念友人的时刻,不是在牡丹开得最盛的时候,而是在雨后看到那些凋零的花瓣之时。这里诗人用了以景抒情的手法,凋零的牡丹花瓣不仅是眼前的景物,更是诗人内心思念与怅惘之情的外化。为什么在看到衰红时最思念呢?或许是因为美好的事物逝去,会让人更加珍惜与友人共处的美好时光;或许是这衰败的景象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友人的牵挂,觉得这样的景象若能与友人一同感慨,也是一种慰藉。
总的来说,这首诗看似简单,却通过对日常小事和景物的描写,把朋友间的情谊表达得真挚而深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前两句"窃见胡三问牡丹,为言依旧满西栏",平铺直叙地交代了事由,回应了友人的询问,简单明了中带着对友人关切的重视。
后两句"花时何处偏相忆,寥落衰红雨后看"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思念友人,而是通过描绘雨后牡丹零落衰败的景象,来抒发在花开时节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衰红的寥落景象反衬思念的浓厚,将抽象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同时,这两句也暗含着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使得思念之情更添了几分怅惘。全诗以牡丹为线索,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言简意丰,余味悠长。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其中不少是唱和赠答之作。这首诗是元稹回复友人胡三的作品,胡三托人询问牡丹的状况,元稹便以此诗应答。从诗中内容来看,可能是在牡丹花开的时节,友人之间通过询问牡丹来传递思念之情。当时元稹与友人或许身处异地,牡丹成为了他们情感交流的媒介,诗中既回应了友人对牡丹的关切,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