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元稹 〔唐朝〕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 玉钩帘下影沉沉。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年之中秋天过了一半,月色格外深沉明亮,何况在这高耸入云的禁宫中赏月,更让人心情极为舒畅。

金凤台前的水波荡漾,玉钩帘下的月影深沉。

宴会转移到明亮的地方,清幽静雅的兰香小路旁,歌女们等待着新的诗词,催促着翰林院的人创作。

怎料我正像枚皋那样承接着皇帝的诏令,突然间,尘世的思念便飘到了江阴(指白居易所在之地)。

1. 酬赠诗:这是一首典型的酬赠诗,是古代文人之间以诗相赠、相互唱和的一种诗歌形式,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与情谊。

2. 叠词的运用:诗中“波漾漾”“影沉沉”等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画面的生动性,使描写更加形象可感。

3. 用典:诗人以“枚皋”自比,运用典故,既表现了自己承诏创作的情境,又显得含蓄典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4. 禁中:指皇宫禁地,是封建时代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常人不得随意进入,诗中对禁中景象的描写为我们了解古代宫廷生活提供了一定视角。

  • 酬乐天:以诗回赠白居易。乐天,白居易的字。
  • 禁中独直:在皇宫中独自当班。禁中,皇宫禁地。独直,独自值班。
  • 玩月:赏月。
  • 见寄:寄给我(指元稹)。
  • 秋半:秋天过了一半,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
  • 月偏深:月色格外深沉、明亮。
  • 烟霄:云霄,这里指高耸的禁宫。
  • 极赏心:心情极为舒畅。
  • 金凤台:宫中的台名。
  • 波漾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 玉钩帘:像玉钩一样的帘子。
  • 影沉沉:影子深沉的样子。
  • 清兰路:散发着兰花清香的幽静小路。
  • 促翰林:催促翰林院的人(创作新词)。翰林,指翰林院官员。
  • 枚皋:汉代著名的辞赋家,以才思敏捷著称,这里元稹自比枚皋。
  • 承诏:接受皇帝的诏令。
  • 瞥然:突然的样子。
  • 尘念:尘世的思念,这里指对白居易的思念。
  • 江阴:地名,这里指白居易当时所在之地。

这首《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是元稹在中秋夜于禁中值班时,回应白居易寄来的赏月诗而作。

首先,我们从题目入手,“酬乐天”表明了诗歌的性质是回赠友人,“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则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让我们对诗歌创作的背景有了初步了解。

诵读诗歌时,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在禁中赏月的愉悦之情,前六句通过对中秋月色、宫中景物和宴饮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宫廷中秋夜的美好。而最后两句,则将情感从眼前的景致转向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情感的转变自然而真挚,让我们体会到诗人与白居易之间深厚的友谊。

在赏析时,要注意品味诗中用词的精妙,如叠词的运用让诗句更富韵律,用典则使诗歌更具文化内涵。同时,结合当时元稹和白居易的交往背景,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诗歌开篇点明时节与地点,“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描绘出中秋之夜禁宫中赏月的惬意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愉悦的基调。

中间两联“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通过对宫中景物和宴饮场景的描写,展现了禁宫中秋夜的繁华与雅致。“波漾漾”“影沉沉”等叠词的运用,使画面更具动感与韵味。

尾联“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笔锋一转,由眼前的宫廷景象转向对友人的思念。诗人以枚皋自比,表明自己正忙于公务,却在不经意间思念起远方的白居易,情感真挚,将友情与当下情境巧妙结合,余味悠长。

这首诗是元稹回赠白居易的作品。当时,元稹在宫中独自值班,恰逢八月十五中秋节,他欣赏着月色,收到了白居易寄来的同题材诗作,于是写下这首诗回应。元稹和白居易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两人经常以诗唱和,这首诗便是他们之间深厚友谊的见证之一。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