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孝甫见赠十首

元稹 〔唐朝〕

宋玉秋来续楚词,阴铿官漫足闲诗。

亲情书札相安慰,多道萧何作判司。

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十岁荒狂任博徒,挼莎五木掷枭卢。

野诗良辅偏怜假,长借金鞍迓酒胡。

曾经绰立侍丹墀,绽蕊宫花拂面枝。

雉尾扇开朝日出,柘黄衫对碧霄垂。

一自低心翰墨场,箭靫抛尽负书囊。

近来兼爱休粮药,柏叶纱罗杂豆黄。

莫笑风尘满病颜,此生元在有无间。

卷舒莲叶终难湿,去住云心一种闲。

无事抛棋侵虎口,几时开眼复联行。

终须杀尽缘边敌,四面通同掩大荒。

原宪甘贫每自开,子春伤足少人哀。

巷南唯有陈居士,时学文殊一问来。

每识闲人如未识,与君相识更相怜。

经旬不解来过宿,忍见空床夜夜眠。

开坼新诗展大璆,明珠炫转玉音浮。

酬君十首三更坐,减却常时半夜愁。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首:秋日里宋玉续写《楚辞》,阴铿做官之余满是闲适的诗篇。亲人的书信前来安慰,常常说起萧何曾做判司这样的小官(以此宽慰仕途不顺)。

第二首:杜甫的才华实在超群绝伦,每次翻阅他的诗卷都像面对亲人一般亲切。真欣赏他直接道出当时的话语,不使创作的本源依附于古人。

第三首:十岁时我放纵不羁像个赌徒,揉搓着五木棋,掷出枭卢等彩头。粗野的诗作却被良友偏爱,常常借我金鞍去迎接酒家胡姬。

第四首:曾经身姿挺拔地侍立在丹墀旁,绽放的宫花拂过脸颊。雉尾扇张开时如同朝阳升起,身穿柘黄色官袍对着碧蓝的天空下垂。

第五首:自从在文坛低头潜心创作,箭袋早已抛尽,背负着书囊(专注文事)。近来又兼爱辟谷的丹药,柏叶、纱罗与豆黄等(药材)混杂着。

第六首:不要嘲笑我满面风尘又带着病容,这一生本就处在有无之间。像莲叶舒展收拢终究难以被打湿,如云朵来去自如,有着同样的闲适心境。

第七首:无事时下棋敢闯险地(虎口),何时能睁开眼与你再次同行?终究要杀尽边疆的敌人,四面贯通,遮蔽那辽阔的荒野。

第八首:原宪安于贫困常常自甘清贫,子春伤了脚却少有旁人同情。巷南只有陈居士,时常学着文殊菩萨来问候一声。

第九首:每次认识闲人都像未曾认识一样,与你相识后更添怜惜之情。多日来你不曾过来留宿,怎忍看这空床夜夜独眠。

第十首:打开你的新诗如同展开美玉,文字像明珠流转、玉音浮动。我深夜三更写下十首诗酬答你,减去了往日半夜的忧愁。

1. 元稹: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学主张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作品有《元氏长庆集》。

2. 酬赠诗: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是诗人之间相互唱和、酬答赠送的诗作,多表达友情、抒发感慨或交流思想,此组诗即属此类。

3.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和讽喻作用。

4. 用典:诗歌中引用古代故事或典籍中的词句,以丰富内容、增强表达效果,此组诗中大量运用历史人物典故,是其重要艺术特色。

5. 柘黄衫:唐代官服颜色与品级相关,柘黄色多为帝王所用,此处诗人提及柘黄衫,可能是对在朝为官经历的回忆。

6. 五木、枭卢:古代博戏相关元素,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娱乐生活,为研究当时民俗提供了线索。

  •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继屈原之后的楚辞代表作家。
  • 楚词:即《楚辞》,战国时期楚国文学总集,以屈原作品为主。
  • 阴铿:南朝陈文学家,以诗著称,风格清新。
  • 萧何作判司:萧何是汉初丞相,早年曾做过泗水卒史等小官,此处以萧何自比,宽慰仕途不显。判司:唐代对州郡诸曹参军的统称,属低级官员。
  • :他,此处指杜甫。
  • 五木:古代一种博戏的用具,类似骰子。
  • 枭卢:古代博戏中两种胜彩名,枭为胜,卢次之。
  • 酒胡:古代饮酒时用来行酒令的胡人形象木偶,此处代指酒家或饮酒场所。
  • 丹墀:古代宫殿前涂成红色的台阶,代指朝廷。
  • 雉尾扇:古代帝王仪仗用的扇子,以雉尾制成。
  • 柘黄衫:唐代皇帝常穿柘黄色袍衫,此处指官员穿的官袍。
  • 箭靫:即箭袋。
  • 休粮药:即辟谷药,道家认为服用后可不用进食。
  • 虎口:围棋术语,指容易被对方吃掉棋子的危险位置,此处比喻险境。
  • 原宪:孔子弟子,以安贫乐道著称。
  • 子春:指战国时的孙叔敖,传说他曾伤足,此处泛指失意之人。
  • 文殊:佛教菩萨名,象征智慧。
  • 开坼:打开,展开。
  • 大璆:大美玉。

《酬孝甫见赠十首》是元稹晚年与友人卢孝甫唱和的组诗,这十首诗如同诗人的人生随笔,将过往经历、当下心境与友人情谊巧妙融合。

开篇从宋玉、杜甫等文人说起,既表达了对前辈诗人的推崇,也暗含着自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如杜甫般“直道当时语”,不盲从古人。接着,诗人回忆年少时的放浪、在朝为官的荣光、潜心文事的转变,以及对养生之道的偏爱,这些片段式的回忆勾勒出他丰富的人生轨迹,既有得意之时的意气风发,也有失意后的淡然自适。

诗中对友人的情感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与君相识更相怜”“酬君十首三更坐”等句,直白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珍视与感激,回应了友人的赠诗之谊。同时,诗人借原宪甘贫、子春伤足等典故,既自喻处境,也暗含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而“终须杀尽缘边敌”的豪迈之语,又显露其未泯的壮志。

整体而言,这组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厚,通过叙事、抒情与用典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有真情与思考的元稹,也为我们了解中唐文人的交往与心境提供了生动的材料。阅读时,可结合元稹的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情感的起伏,以及用典背后的深层含义,感受酬赠诗“以诗会友、以诗言志”的独特魅力。

这组酬赠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兼具叙事与抒情,展现了元稹诗歌的多样风格。

从内容上看,诗人或回忆年少轻狂的过往(“十岁荒狂任博徒”),或追怀在朝为官的经历(“曾经绰立侍丹墀”),或感慨当下的生活状态(“近来兼爱休粮药”),或表达对友人的情谊(“与君相识更相怜”),多角度展现了人生图景。诗中多处用典,如以宋玉、杜甫、萧何、原宪等历史人物自比或类比,既丰富了诗歌内涵,又含蓄地表达了情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时而洒脱(“卷舒莲叶终难湿,去住云心一种闲”),时而沉郁(“莫笑风尘满病颜”),时而豪迈(“终须杀尽缘边敌”),情感跌宕起伏,却始终围绕着对友人的酬答与人生的感悟,真挚动人。

语言风格上,既有着古诗的典雅蕴藉,又不乏直白晓畅之处(如“怜渠直道当时语”),符合元稹诗歌“浅切明快”的特点,十首诗结构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感慨画卷。

《酬孝甫见赠十首》是元稹晚年的作品。孝甫即卢孝甫,是元稹的友人,曾赠诗给元稹,元稹遂作此十首诗回赠。元稹是中唐重要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一生仕途起伏,曾经历贬谪等挫折,晚年心境渐趋平和。这组诗是诗人与友人唱和之作,诗中既有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也有对友人情谊的珍视,还蕴含着对人生、仕途的感慨,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情感。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