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爷只为一杯酒,此别那知死与生。
儿有何辜才七岁,亦教儿作瘴江行。
爱惜尔爷唯有我,我今憔悴望何人。
伤心自比笼中鹤,翦尽翅翎愁到身。
尔爷只为一杯酒,此别那知死与生。
儿有何辜才七岁,亦教儿作瘴江行。
爱惜尔爷唯有我,我今憔悴望何人。
伤心自比笼中鹤,翦尽翅翎愁到身。
你的父亲只因为一杯酒(的过失),这次分别哪里知道是生是死。
孩子有什么罪过,才七岁年纪,也要让他跟着去那瘴气弥漫的江边远行。
疼爱你父亲的只有我,如今我形容憔悴,又能指望谁来关怀呢。
内心悲伤,把自己比作笼中的仙鹤,被剪去了翅膀和羽毛,忧愁一直萦绕在身上。
1.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与白居易同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2. 瘴江:古代指南方多瘴气的江河地带。瘴气是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一种恶性疟疾等传染病,在当时医疗条件下,对人的生命威胁极大,所以古人对前往瘴江一带多有畏惧。
3. 诗歌中的对比手法:诗中“尔爷”的过失与孩子的无辜形成对比,突出了孩子的不幸;诗人的疼爱与自身的憔悴无助形成对比,强化了悲苦的情感。
4. 托物言志:尾联以“笼中鹤”自比,借助鹤被剪去翅翎失去自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困境,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托物言志手法。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从诗题“别毅郎”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这首诗充满了悲伤、无奈与同情。
首联告诉我们,毅郎的父亲因为一杯酒的过错,要离开前往一个生死未卜的地方,这让分别充满了沉重的氛围。这里的“一杯酒”可能并非实指,或许是借指某种因小失大的过失。
接着看颔联,诗人把目光投向了才七岁的毅郎,一个年幼的孩子本没有任何罪过,却要跟着去环境恶劣的瘴江,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更让人心疼。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个人的过失可能会牵连到家人,尤其是无辜的孩子。
颈联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毅郎父亲的深厚感情,只有自己真心疼爱他,可如今自己也处于憔悴的境地,无人可以依靠,这种无助感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愁。
最后尾联,诗人用笼中鹤来比喻自己的处境,被剪去翅翎的鹤失去了飞翔的自由,就像诗人此刻被忧愁束缚,无法解脱。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让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和人物境遇的描写,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首联“尔爷只为一杯酒,此别那知死与生”,点明了分别的原因和前景的未知与凶险,仅仅因为一杯酒的过失,便可能导致生死相隔,充满了无奈与悲叹。
颔联“儿有何辜才七岁,亦教儿作瘴江行”,将笔触转向无辜的孩子,一个才七岁的孩童,本应无忧无虑,却要跟着远赴险恶之地,反问句的运用更凸显了孩子的可怜和命运的不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颈联“爱惜尔爷唯有我,我今憔悴望何人”,从自身角度出发,表达了对毅郎父亲的疼爱以及自己如今的困顿无助,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尾联“伤心自比笼中鹤,翦尽翅翎愁到身”,以笼中鹤作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失去自由、陷入困境的愁苦,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那种深切的痛苦。
整首诗层层递进,情感真挚浓烈,通过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常。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此诗《别毅郎》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内容来看,可能是在诗人经历了一些人生波折,看到亲友因某种过失而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孩子远赴环境恶劣之地时所作。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交通不便,南方瘴气之地被视为畏途,远行往往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艰难,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境遇的感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