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
百口共经三峡水, 一时重上两漫天。
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
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
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
百口共经三峡水, 一时重上两漫天。
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
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
当初因为弹劾权贵而差点死在东川,又因为亲情关系而被人利用权力加以陷害。
全家百口人一同经历了三峡的险水,一时间仿佛重新登上了天地相接的高空。
李尚书被任用虽然才一个月左右,我这个司马含冤受屈已经有十年了。
如果再等到遭受秋天的瘴气之后,恐怕在平地上也会出现九泉之下的绝境。
1. 元稹与白居易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两人交情深厚,常以诗唱和,世称“元白”。
2. 唐代的“司马”是一个官名,在唐代中后期,司马多为闲职,常用来安置被贬谪的官员。
3. 弹劾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可通过弹劾纠正官场弊病,但也可能因此得罪权贵而遭报复。
4. 三峡在古代不仅是地理上的险要之处,也常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感叹旅途艰辛的意象载体。
5. 瘴气是古代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因气候湿热而产生,被认为对人体有害,常出现在古诗中,象征着恶劣的生存环境。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基调,它是一首充满愤懑与不平之情的酬答诗。开篇诗人便直抒胸臆,讲述了自己因弹劾他人和被亲情关系所累而遭受的两次打击,让我们看到了他仕途的开端就布满荆棘。
接着看“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这里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全家历经三峡险水,陷入迷茫境地的情景,让我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所承受的压力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全家的。
颈联的对比非常巧妙,“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短短两句,将他人的快速升迁与自己的长期含冤形成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把诗人内心的不满和委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最后尾联“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他担心在恶劣的环境下,自己的处境会更加悲惨,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这让我们感受到他当时的绝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和情感的抒发,让我们了解了元稹当时的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官场的复杂与黑暗。
这首诗情感真挚,字字饱含着诗人的辛酸与愤懑。首联“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开门见山,叙述了自己两次遭受打击的原因,简洁直白地展现了仕途的险恶。颔联“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以“三峡水”的艰险象征人生道路的坎坷,用“两漫天”的景象烘托出全家面临的艰难处境,意境开阔又带着悲凉。颈联“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通过对比,将李尚书的短期被用与自己十年的含冤形成鲜明反差,强烈地抒发了内心的不平。尾联“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将内心的绝望与痛苦推向极致。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此诗是为酬答白居易因听闻李尚书拜相而发来的贺诗而作。当时李尚书得到重用,而元稹自己却长期遭受冤屈,处于被贬斥的状态。诗中通过回忆自己过往的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艰难处境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