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

元稹 〔唐朝〕

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

百口共经三峡水, 一时重上两漫天。

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

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当初因为弹劾权贵而差点死在东川,又因为亲情关系而被人利用权力加以陷害。

全家百口人一同经历了三峡的险水,一时间仿佛重新登上了天地相接的高空。

李尚书被任用虽然才一个月左右,我这个司马含冤受屈已经有十年了。

如果再等到遭受秋天的瘴气之后,恐怕在平地上也会出现九泉之下的绝境。

1. 元稹与白居易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两人交情深厚,常以诗唱和,世称“元白”。

2. 唐代的“司马”是一个官名,在唐代中后期,司马多为闲职,常用来安置被贬谪的官员。

3. 弹劾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可通过弹劾纠正官场弊病,但也可能因此得罪权贵而遭报复。

4. 三峡在古代不仅是地理上的险要之处,也常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感叹旅途艰辛的意象载体。

5. 瘴气是古代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因气候湿热而产生,被认为对人体有害,常出现在古诗中,象征着恶劣的生存环境。

  • 酬乐天:回复白居易。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 李尚书:指当时被拜为宰相的李逢吉等人(具体所指存在争议,此处为常见说法)。
  • 拜相:被任命为宰相。
  • 弹劾:古代官员向皇帝检举揭发其他官员的过失或罪行。
  • 东川:指东川节度使辖区,今四川东部一带。
  • 化权:指朝廷的权力。
  • 百口:指全家老小。
  • 三峡: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地势险要、水流湍急著称。
  • 两漫天:指天地相接之处,这里形容处境的艰难和茫然。
  • 入用:被任用。
  • 旬月:一个月左右。旬,十天。
  • 司马:指元稹自己,他曾被贬为司马。
  • 衔冤:含着冤屈。
  • 秋瘴:秋天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 重泉:九泉,指阴间、地下。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基调,它是一首充满愤懑与不平之情的酬答诗。开篇诗人便直抒胸臆,讲述了自己因弹劾他人和被亲情关系所累而遭受的两次打击,让我们看到了他仕途的开端就布满荆棘。

接着看“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这里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全家历经三峡险水,陷入迷茫境地的情景,让我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所承受的压力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全家的。

颈联的对比非常巧妙,“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短短两句,将他人的快速升迁与自己的长期含冤形成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把诗人内心的不满和委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最后尾联“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他担心在恶劣的环境下,自己的处境会更加悲惨,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这让我们感受到他当时的绝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和情感的抒发,让我们了解了元稹当时的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官场的复杂与黑暗。

这首诗情感真挚,字字饱含着诗人的辛酸与愤懑。首联“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开门见山,叙述了自己两次遭受打击的原因,简洁直白地展现了仕途的险恶。颔联“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以“三峡水”的艰险象征人生道路的坎坷,用“两漫天”的景象烘托出全家面临的艰难处境,意境开阔又带着悲凉。颈联“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通过对比,将李尚书的短期被用与自己十年的含冤形成鲜明反差,强烈地抒发了内心的不平。尾联“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将内心的绝望与痛苦推向极致。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此诗是为酬答白居易因听闻李尚书拜相而发来的贺诗而作。当时李尚书得到重用,而元稹自己却长期遭受冤屈,处于被贬斥的状态。诗中通过回忆自己过往的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艰难处境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