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春寄微之

元稹 〔唐朝〕

鹦心明黠雀幽蒙,何事相将尽入笼。

君避海鲸惊浪里, 我随巴蟒瘴烟中。

千山塞路音书绝,两地知春历日同。

一树梅花数升酒,醉寻江岸哭东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鹦鹉心灵聪明伶俐,麻雀却愚昧迟钝,为什么它们一起都被关进了笼子里。

您在惊涛骇浪中躲避着海中的巨鲸,我却在巴地的瘴气烟雾中伴随着蟒蛇。

千山阻断了道路,音信书信也断绝了,虽然身处两地,但都知道春天来了,经历的时日是相同的。

面对一树盛开的梅花,饮下数升美酒,醉后沿着江岸寻觅,对着东风痛哭。

1. 唱和诗:指诗人之间相互酬答的诗歌,元稹和白居易是唱和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唱和诗数量众多,内容多反映生活境遇和友情。

2. 中唐诗歌:此诗创作于中唐时期,中唐诗歌在风格和内容上与盛唐有所不同,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3. 比喻手法: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以“海鲸”“巴蟒”比喻险恶环境,使抽象的境遇变得具体可感。

4. 律诗体裁:这首诗是律诗,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特点。

  • 酬乐天春寄微之:酬,以诗文相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微之,元稹的字,这里是诗人自指。此诗是元稹为回应白居易《春寄微之》而作。
  • 鹦心明黠:鹦鹉的心灵聪明机灵。明黠,聪明伶俐。
  • 雀幽蒙:麻雀愚昧迟钝。幽蒙,愚昧、不明事理。
  • 相将:一同、一起。
  • 海鲸:海中的巨鲸,这里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势力。
  • 巴蟒:巴地的蟒蛇,巴地指今四川一带,这里也用以形容环境的险恶。
  • 瘴烟: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气。
  • 塞路:阻塞道路。
  • 音书绝:音信、书信断绝。
  • 历日同:经历的时日相同。
  • 数升酒:几升酒,形容饮酒之多。
  • 东风:春风,也常用来象征生机或离别的情绪等。

《酬乐天春寄微之》是元稹与白居易唱和诗中的佳作。我们先从题目入手,“酬”字点明了这是一首回应友人的诗,由此可知元白二人深厚的情谊。

再看诗句,首联的比喻十分巧妙,将贤才被束缚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颔联通过描写两人不同的险恶处境,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被贬后的艰难。颈联则从空间的阻隔和时间的共通入手,写出了虽然相隔千里,但彼此心意相通的微妙情感。尾联的抒情尤为动人,诗人借酒消愁,却在醉后难以抑制内心的悲苦,对着东风痛哭,把对友人的思念、对自身遭遇的愤懑都宣泄了出来。

整首诗情感真挚,对仗工整,用典自然,将个人的不幸与真挚的友情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品味诗歌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学习这首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诗词鉴赏能力,还能让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文人风貌和诗歌特点。

首联以鹦鹉和麻雀都被关进笼子作比,巧妙地暗示了自己和白居易虽才华、品性有别,却都遭遇了被贬的相同命运,充满了无奈与感慨。

颔联分别描绘了两人所处的险恶环境,“君避海鲸惊浪里”写出白居易处境的凶险,“我随巴蟒瘴烟中”则道尽自己环境的恶劣,通过对比,更凸显出两人各自的艰难,也体现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牵挂。

颈联转而写两人因路途遥远而音信断绝,但即便如此,他们都知晓春天的到来,经历着相同的时日,在孤独中又有一丝心灵上的相通,更添思念之情。

尾联以景结情,“一树梅花数升酒”描绘出诗人独自饮酒赏梅的场景,而“醉寻江岸哭东风”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把内心的悲苦、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愤懑都融入到对着东风痛哭的动作之中,情感真挚而强烈,余味悠长。

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二人友谊深厚,常以诗文唱和。此诗是元稹回应白居易《春寄微之》的作品。当时,元稹和白居易都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身处异地,处境艰难。他们之间音信难通,但彼此牵挂,通过诗歌来抒发各自的境遇和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元稹写下了这首诗,既感叹了两人共同的不幸遭遇,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