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九九

元稹 〔唐朝〕

昔年桃李月,颜色共花宜。

回脸莲初破,低蛾柳并垂。

望山多倚树,弄水爱临池。

远被登楼识,潜因倒影窥。

隔林徒想像,上砌转逶迤。

谩掷庭中果,虚攀墙外枝。

强持文玉佩,求结麝香缡。

阿母怜金重,亲兄要马骑。

把将娇小女,嫁与冶游儿。

自隐勤勤索,相要事事随。

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

才学羞兼妒,何言宠便移。

青春来易皎,白日誓先亏。

僻性嗔来见,邪行醉后知。

别床铺枕席,当面指瑕疵。

妾貌应犹在,君情遽若斯。

的成终世恨,焉用此宵为。

鸾镜灯前扑,鸳衾手下隳。

参商半夜起,琴瑟一声离。

努力新丛艳,狂风次第吹。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当年桃李盛开的月份,你的容颜与花朵相映相宜。

转过脸时如刚绽放的莲花,低垂的眉黛似下垂的柳枝。

眺望青山时常倚着树木,嬉戏流水时喜爱临近池塘。

在远处被登楼的人看见,暗中透过水中倒影偷偷观望。

隔着树林只能凭空想象,走上台阶却又犹豫徘徊。

随意抛出众中的果子,徒然攀折墙外的树枝。

勉强手持精美的玉佩,请求系上麝香熏过的佩巾。

母亲怜惜礼金丰厚,兄长索要骏马坐骑。

将娇柔的小女儿,嫁给了游荡玩乐的少年。

自从私下里殷勤追求,相约事事都要顺从。

曾经常常一同坐卧,不曾有片刻分离。

才学方面既羞愧又嫉妒,何曾说过宠爱会转移。

青春年华来得容易却也易逝,昔日的白日誓言早已破碎。

乖僻的性情在嗔怒时显现,不正当的行为在醉酒后才知晓。

另设床铺更换枕席,当面指责我的过错。

我的容貌应该依旧,你的情意却突然变成这样。

这无疑会成为一生的遗憾,何必还要这一夜的温存。

对着鸾镜在灯前扑打,手中的鸳鸯锦被也随之毁坏。

像参商二星般半夜分离,琴瑟之音一声断裂从此离别。

即便努力像新丛中的鲜花般绽放光彩,也会被狂风依次摧残。

1. 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歌风格平易浅切,语言通俗易懂。

2. 代言体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诗人以他人的口吻进行创作,能够更直接地表达所代言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增强诗歌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3. 参商: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参星属西方白虎七宿,商星属东方苍龙七宿,两星在天空中不会同时出现,后常用来比喻亲友分离或彼此对立,难以相见。

4. 琴瑟:琴和瑟是两种古老的弦乐器,常一起演奏,音色和谐,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夫妻和睦、感情融洽,“琴瑟和鸣”便是由此而来。

5.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干预社会政治,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语言要通俗易懂。

  • 桃李月:指桃李花开的月份,通常为春季。
  • 回脸莲初破:转过脸时像刚绽放的莲花。破,绽放。
  • 低蛾柳并垂:低垂的眉黛像柳枝一样下垂。蛾,指蛾眉,女子细长的眉毛。
  •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这里指犹豫徘徊的神态。
  • 谩掷:随意抛扔。谩,随意、徒然。
  • 文玉佩:饰有花纹的玉佩。
  • 麝香缡:用麝香熏过的佩巾。缡,古时妇女的佩巾。
  • 冶游儿:指游荡玩乐的少年。
  • 勤勤索:殷勤追求。
  • 不省暂参差:不曾有片刻分离。参差,不一致,这里指分离。
  • :明亮,这里指青春年华的美好易显。
  • 誓先亏:誓言首先被违背。亏,违背、破坏。
  • 僻性:乖僻的性情。
  • 邪行:不正当的行为。
  • 瑕疵:本指玉上的斑点,这里指过错。
  • 遽若斯:突然变成这样。遽,突然。
  • 的成:的确成为。的,确实。
  • 鸾镜:装饰有鸾鸟图案的镜子,古代常作为梳妆镜。
  • 鸳衾:绣有鸳鸯图案的被子,象征夫妻恩爱。
  • :毁坏、破坏。
  • 参商:参星和商星,两颗星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常用来比喻亲友分离不得相见。
  • 琴瑟:两种乐器,常一起演奏,比喻夫妻感情和谐,这里指婚姻破裂。

《代九九》是元稹以代言体创作的一首反映女性婚姻悲剧的诗歌。我们首先从整体叙事脉络来看,诗歌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展现了“九九”从初恋、婚嫁到婚姻破裂的全过程,让我们能完整地感受到她情感的起伏变化。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其中的意象运用。比如开头的“桃李月”“莲”“柳”等意象,不仅描绘了美好的春日景象,更衬托出女子青春的美好和爱情的甜蜜,为后文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而“参商”“琴瑟一声离”等意象,则鲜明地象征了婚姻的破裂,强化了悲剧氛围。

从思想情感角度,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九九”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当时社会中许多女性在婚姻中处境的缩影。诗人通过她的视角,控诉了男子的薄情寡义,也反映了当时婚姻中存在的功利性和不平等现象。

此外,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元稹在这首诗中也体现了关注现实的特点,以具体的人物故事反映社会问题,使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既能感受到中唐诗歌的艺术特色,也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女性地位有更深入的了解。

《代九九》是一首叙事性较强的七言古诗,全诗以女子“九九”的口吻,完整地展现了一段爱情从美好走向破灭的过程,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诗歌开篇描绘了初恋时的美好景象,“昔年桃李月,颜色共花宜”以景衬人,将女子的容颜与春日繁花相比,展现出青春的美好与爱情的甜蜜。中间部分叙述了婚嫁的过程及婚后初期的亲密,“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体现了曾经的恩爱。然而,随后笔锋一转,描写了男子态度的转变,“青春来易皎,白日誓先亏”“妾貌应犹在,君情遽若斯”等句,深刻地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男子的薄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女子的痛苦与无奈。

在艺术手法上,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用“莲初破”“柳并垂”形容女子的容貌,用“参商”“琴瑟一声离”象征婚姻的破裂,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如泣如诉,将女子的情感变化刻画得细腻入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主人公的悲苦命运。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其中不少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女性命运。《代九九》是一首代言体诗歌,“代九九”即代替名为“九九”的女子抒发情感。

中唐时期,社会风气有所变化,婚姻观念中功利色彩逐渐显现,女性在婚姻中常处于弱势地位。元稹通过塑造“九九”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普通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遭遇。诗中描绘了从初恋的美好到婚姻破裂的全过程,可能是基于当时社会中常见的婚姻悲剧创作而成,借此表达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暗含对社会现实中婚恋观念的反思。

作者信息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古诗数量:691名句数量: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