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
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
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
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
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
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
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中心一以合,外事纷无极。
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
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
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
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
长欲在眼前,故栽庭户侧。
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
吟我赠君诗,对之心恻恻。
回想十年前,我与你刚刚相识。
曾经把秋天的竹竿,比作你孤高且正直的品格。
我们内心意气相投,外界的事情却纷繁复杂没有尽头。
共同保有像秋竹一样的本心,风霜也不能侵蚀。
开始嫌弃梧桐树,秋天一到就先改变颜色。
不喜欢杨柳的枝条,春天到来时柔软没有力气。
怜惜你离别我之后,见到竹子总会常常想起我。
因为总想让竹子出现在眼前,所以把它栽种在庭院门边。
如今分别后各自在何处,你在南方我却在北方。
吟诵着我赠给你的诗,面对此景心中凄恻不已。
1. 唱和诗: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这首诗便是白居易对元稹诗歌的唱和之作。
2. 借物喻人:诗歌中以秋竹比喻元稹孤高正直的品格,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 元白诗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
4. 诗歌意象:诗中的“秋竹”“梧桐”“杨柳”均为意象,其中“秋竹”象征着坚韧正直,“梧桐”“杨柳”则起到反衬作用。
《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是白居易与友人元稹唱和的佳作。我们先来梳理诗歌的脉络,开篇回忆初识,以竹喻人,赞友人品格;接着通过对比其他植物,凸显竹之坚韧,也暗示友情的坚固;而后写友人因竹思己,自己亦栽竹念友,将思念之情寄托于竹;最后点出分离现状,抒发内心的凄恻。
从情感来看,诗人通过对过往交往的回忆和对当下分离的感慨,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而从艺术手法上,借物抒情贯穿全诗,竹子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两人友情和友人品格的象征。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让竹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也让诗人对友人的赞美更加有力。
理解这首诗,要结合元白之间深厚的友谊背景,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中那份跨越距离的思念与珍视。此外,诗中对竹子的描写,也体现了古人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象征品格的创作习惯,这也是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角度。
全诗围绕“竹”展开,借竹来抒发对友人元稹的怀念与赞美。开篇回忆十年前相识,以秋竹比喻元稹的孤直品格,奠定了对友人敬重的基调。接着通过对比梧桐“秋至先改色”、杨柳“春来软无力”,反衬出竹子的坚韧不屈,也暗指两人友情如同秋竹般经得起考验。诗中“怜君别我后,见竹长相忆”等句,将竹子与思念紧密相连,友人见竹思己,自己亦因竹念友,情真意切。结尾“分首今何处,君南我在北”点出分离之况,“对之心恻恻”则直抒胸臆,将思念中的凄恻之情推向高潮。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浓厚,借物抒情的手法运用娴熟,让对友人的情谊与对竹子的赞美相互交融,耐人寻味。
这首诗是白居易酬答元稹《对新栽竹有怀见寄》的作品。白居易与元稹同为中唐著名诗人,二人交情深厚,世称“元白”,他们之间常有诗歌唱和。当时两人可能处于分离状态,元稹因见新栽竹子而思念白居易,并寄诗给白居易,白居易便以此诗回应,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彼此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