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

白居易 〔唐朝〕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

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

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

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

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

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

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

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

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

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长安城里有千万人,出门后各有各的营生。

只有我和您,任凭马匹悠闲地前行。

走到曲江头,夕阳的余晖把草木照得明亮。

南山景色多么美好,我这患病的人也有观赏的心情。

水鸟翻动着洁白的羽毛,风中的荷花摇曳着翠绿的花茎。

何必一定要到沧浪水边去,在这里就可以洗涤冠缨。

美好的时光不会重来,赏心乐事难以再次同时拥有。

坐在这尘世之中愁绪满怀,傍晚的鼓声咚咚作响。

游玩归来过了一夜,世间的思虑渐渐又生起。

幸亏听到您美好的诗篇,再次使我沾满尘俗的胸襟变得清爽。

1. 曲江:唐代长安城著名的风景区,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当时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游赏聚会的重要场所,许多唐诗都提及此地。

2. 用典:诗中“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化用了《楚辞·渔父》中的典故,这种用典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见,能使表达更含蓄、更有文化内涵。

3. 白居易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通俗易懂,关注现实,此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体现了他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通俗化特点。

4. 唱和诗:这首诗是白居易对友人元宗简赠诗的回应,属于唱和诗。唱和诗是古代文人之间相互酬答的诗歌形式,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与情谊。

  • 元八宗简:即元宗简,排行第八,是白居易的友人。
  • 曲江:位于长安城南,是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
  • 反照:指夕阳的余晖。
  • 南山:指终南山,在长安城南。
  • 病客:白居易自指,当时可能身有疾病。
  • 水禽:水鸟。
  • 风荷:风中的荷花。
  • :摇曳的样子。
  • 沧浪去,濯缨: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意思是到清澈的水边洗涤冠缨,比喻超脱世俗,保持高洁。
  • 时景:美好的时光景色。
  • 赏心:愉悦的心情,这里指赏心乐事。
  • 红尘:指世俗社会。
  • 夕鼓:傍晚的鼓声,古代城邑傍晚击鼓以戒严或报时。
  • 世虑:世俗的思虑、烦恼。
  • 瑶华唱:对友人诗篇的美称,瑶华指美玉,这里比喻诗篇的珍贵美好。
  • 尘襟:沾满尘俗的胸襟,代指世俗的烦恼。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这是一首白居易回赠友人的唱和诗,记录了他和元宗简同游曲江的经历与感受。

开头两句“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很巧妙地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在繁华忙碌的长安城里,他和友人能悠闲出游的难得,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那种闲适的氛围中。

接着诗人描绘了在曲江看到的美景,夕阳照耀下的草木、秀美的南山、戏水的水禽、摇曳的荷花,这些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幅美丽的画面。而“病客有心情”这句,既点出了诗人当时的身体状况,又突出了景色的迷人,连生病的人都被吸引了。

然后“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诗人觉得曲江的景色已经足够让人清心,不必去追寻远方的沧浪之水,这是他对眼前美景的赞美和肯定。

之后诗人发出了“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的感慨,告诉我们美好的时光和心情是很珍贵的,要懂得珍惜。再到后面写回到世俗生活后烦恼又生,更能反衬出同游曲江时的快乐是多么难得。

最后“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点出友人的诗让他再次摆脱烦恼,既表达了对友人诗篇的赞赏,也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整首诗语言简单易懂,但情感真挚,从游玩的闲适到对时光的感慨,再到对友情的珍视,层层递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诗中对曲江景色的描绘也让我们了解到唐代曲江的风貌,以及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

全诗围绕与友人同游曲江的经历及感受展开,语言平实自然,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开篇“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通过对比长安众人的忙碌与自己和友人的悠闲,突出了此次同游的难得与惬意,奠定了闲适的基调。

中间描绘曲江景色的部分,“行到曲江头,反照草树明。南山好颜色,病客有心情。水禽翻白羽,风荷袅翠茎”,选取夕阳、草木、南山、水禽、风荷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曲江晚景图。即使是“病客”,也被这美景勾起了观赏的兴致,足见景色之迷人。“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则由眼前景生发出感悟,认为此处的清净美好足以让人超脱世俗,不必刻意追寻远方的沧浪之水,体现了对当下美景的珍视。

“时景不重来,赏心难再并”一句,感慨时光易逝、美好难再,流露出对此次同游的珍惜。而后“坐愁红尘里,夕鼓咚咚声。归来经一宿,世虑稍复生”,笔锋一转,写回到世俗生活后,烦恼又渐渐袭来,与之前的闲适形成对比,更显同游时光的可贵。

结尾“赖闻瑶华唱,再得尘襟清”,点出友人的诗篇如同及时雨,再次洗去自己的尘俗烦恼,既回应了友人的赠诗,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使诗歌情感更加饱满。

这首诗是白居易回赠友人元宗简的作品。从诗题可知,白居易与元宗简一同游览曲江后,元宗简在第二天写了诗赠给白居易,于是白居易便作了这首诗来回应。曲江是唐代长安的游乐胜地,文人雅士常在此聚会游玩。当时白居易可能正处于患病期间,但仍有兴致与友人同游,游览之后,友人的诗篇又给了他慰藉,让他从世俗的烦忧中解脱出来,这些都成为了这首诗的创作缘由。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