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意二首

白居易 〔唐朝〕

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

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

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

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

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

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

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

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

中年忝班列,备见朝廷事。

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

况余方且介,举动多忤累。

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

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

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

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十年在外漂泊做旅客,常常忍受着饥饿寒冷的忧愁。

三年担任谏官,又因空占职位无所作为而深感羞耻。

有酒没时间饮,有山水没机会游览。

难道没有平生的志向吗?只是被束缚牵制不得自由。

一旦回到渭水之滨,就像没有系缆的小船一样自在漂泊。

把心放在世事之外,没有喜悦也没有忧愁。

整天吃一样的蔬菜食物,整年穿一件布做的皮衣。

冬天来临后更加懒散放纵,好几天才梳一次头。

早上睡够了才起来,晚上饮酒喝醉了就休息。

人的心意不过是求得舒适,舒适之外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早年从事游历,很熟悉世俗的人情世故。

中年时惭愧地跻身官员行列,得以完全见识朝廷的事务。

做客人实在已经很难,做臣子尤其不容易。

况且我还正直耿介,举动多触犯他人而受牵累。

以正直之道行事招致别人的怨恨,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不是我的志向。

十年之间,胸中的浩然正气已消磨殆尽。

自从返回田园,顿时觉得没有忧愁和惭愧。

弯曲的木头难以派上用场,我如浮云般自由的心却容易实现。

悠然自在的自身与世间俗事,从此相互抛弃。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体现了他的这一风格特点。

2. 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泛如不系舟”将退居后的自在比作没有系缆的船,生动形象。

3. “浩然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指一种盛大刚直的精神,在诗中表现诗人曾经的正直品格和理想抱负。

4. 从诗中可以了解到唐代官员的生活状态以及文人在仕途不顺时的常见选择——退居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

  • 旅客:在外漂泊的人。
  • 谏官:古代负责向君主进谏的官员。
  • 尸素:指空占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 不暇:没有空闲。
  • 拘牵:束缚牵制。
  • 渭上:渭水之滨,这里指白居易退居之地。
  • 不系舟:没有系缆的船,比喻自由自在。
  • 蔬食:以蔬菜为主的食物。
  • 布裘:布做的皮衣。
  • :更加。
  • 懒放:懒散放纵。
  • :饮酒。
  • :舒适,安适。
  • 早岁:早年。
  • :熟悉。
  • 时俗意:世俗的人情世故。
  • 忝班列:惭愧地跻身官员行列。忝,谦辞,有愧于。
  • 备见:完全见识。
  • :实在。
  • :正直耿介。
  • 忤累:触犯他人而受牵累。
  • 直道:正直之道。
  • 速我尤:招致我的怨恨。速,招致;尤,怨恨。
  • 诡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 浩然气:指正大刚直的精神。
  • 田亩:田园,指退居农村。
  • 蟠木:弯曲的木头,比喻无用之才,这里是自谦之词。
  • :实现,满足。
  • 悠悠:悠然自在的样子。

《适意二首》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这两首诗围绕“适意”展开,讲述了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变化。

开篇诗人回忆了自己十年客居生活的艰辛和三年谏官生涯的无奈。客居时饱受饥寒,为官时因无法施展抱负且常感尸位素餐而羞愧,即便有酒有山,也因各种束缚无法享受,道出了人生的不自由。

随后笔锋一转,描写退居渭上后的生活。此时的诗人如同不系之舟,摆脱了世事的纷扰,心中无喜无悲。简单的饮食、随意的起居,都体现出他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足。“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生追求的本质在于舒适自在,而非外在的功名利禄。

第二首诗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早年游历让他熟知世俗,中年为官让他见识了朝廷的复杂。他性格耿直,不适应官场的规则,导致浩然正气消磨。退居田园后,才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不再有忧愁和惭愧。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与满足,展现了他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这两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诗人以直白的笔触,先叙述了自己十年客居的饥寒忧愁和三年谏官的惭愧无奈,展现了官场的束缚和生活的不自由,与后文退居田园后的闲适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对退居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等句,将平淡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生动形象,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更是直抒胸臆,点出了对舒适自在生活的满足,表达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脱。

整首诗情感真挚,从对过往的感慨到对当下生活的满足,过渡自然,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在经历人生波折后对闲适生活的珍视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此诗可能创作于他退居渭上之后。在经历了十年漂泊的客居生活和三年谏官生涯后,他深感官场的束缚和不如意,正直的品性让他在官场中屡屡受挫,心中的浩然正气逐渐消磨。退居田园后,他过上了闲适自在的生活,这首诗便是他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过往经历的感慨,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满足。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