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

白居易 〔唐朝〕

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干。

遂成一无事,因得长掩关。

掩关来几时,仿佛二三年。

著书已盈帙,生子欲能言。

始悟身向老,复悲世多艰。

回顾趋时者,役役尘壤间。

岁暮竟何得,不如且安闲。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的心早已忘却世事很久了,世事也不再与我相干。

于是成为了一个无事之人,因而能够长久地闭门不出。

闭门以来有多长时间了,仿佛有两三年了。

撰写的书籍已经满了书套,生下的孩子将要会说话了。

才醒悟到自己日渐衰老,又为世间的诸多艰难而悲伤。

回头看看那些趋附时势的人,在尘世中忙碌不休。

到了年终最终能得到什么呢,不如暂且安闲度日。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善于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道理,这首《闭关》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2. “掩关”在古诗中常指闭门不出,有隐居、潜心修行或避世之意,此处即指诗人闭门索居的生活状态。

3.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诗人自身的安闲生活与“趋时者”的忙碌奔波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追逐的超脱。

4. 从诗歌内容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在面对仕途不顺或世事纷扰时,常有的一种避世隐居、寻求内心安宁的人生选择。

  • 忘世:忘却世间的俗事、纷争。
  • 不我干:即“不干我”,与我不相干。
  • :于是,就。
  • 掩关:闭门,关门。
  • 几时:多长时间。
  • 仿佛:好像,近似。
  • 著书:写书。
  • 盈帙:满了书套,形容书籍很多。帙,书套,也指书籍。
  • 欲能言:快要会说话。
  • 始悟:才醒悟。
  • 身向老:自身日渐衰老。
  • :又。
  • 趋时者:追逐时势、潮流的人。
  • 役役:忙碌不息的样子。
  • 尘壤间:尘世之中。
  • 岁暮:年末,一年将尽的时候。
  • 竟何得:最终能得到什么。
  • :暂且,姑且。
  • 安闲:安宁闲适。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闭关》。首先,我们通读全诗,感受一下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诗的开头两句“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干”,直接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很久不关心世间的事情了,世间的一切也影响不到他。这其实是在说诗人有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那这种心境带来了什么呢?“遂成一无事,因得长掩关”,于是他就没什么俗事缠身,能够长时间闭门在家。

接着诗人说“掩关来几时,仿佛二三年”,说明他闭门的时间不短了。在这段时间里,他“著书已盈帙,生子欲能言”,既写出了书,家里的孩子也长大了,快要会说话了。这两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闭关生活的具体内容,是很充实的。

但之后诗人的情感有了变化,“始悟身向老,复悲世多艰”,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慢慢变老,又想到世间有那么多艰难的事情,心里不禁生出悲伤。然后他“回顾趋时者,役役尘壤间”,看看那些追逐潮流、忙于世事的人,他们在尘世里不停地忙碌。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岁暮竟何得,不如且安闲”,到了年底,那些忙碌的人又能得到什么呢?还不如像自己这样暂且安享闲适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闭关的生活和感受,表达了他对世俗追逐的看淡和对安闲生活的喜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以及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所起到的作用,还要了解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的特点。

这首诗开篇“我心忘世久,世亦不我干”,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忘却尘世、与世隔绝的心境,奠定了全诗宁静超脱的基调。“遂成一无事,因得长掩关”承接上文,说明正是因为有了忘世的心境,才得以长久闭门,过着清闲的生活。

“掩关来几时,仿佛二三年。著书已盈帙,生子欲能言”,通过描写闭关时间的漫长以及在这段时间里著书、生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闭关生活的充实与安稳,从侧面反映出他对这种生活的满足。

“始悟身向老,复悲世多艰”则笔锋一转,从个人的安逸生活转向对自身衰老的感慨和对世间艰难的悲伤,情感由平和转为深沉。“回顾趋时者,役役尘壤间”,诗人将目光投向那些追逐时势的人,描绘他们在尘世中忙碌奔波的样子,与自己的安闲形成对比。

最后“岁暮竟何得,不如且安闲”以反问作结,强调追逐世俗之物最终一无所获,不如安享闲适,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安闲生活的肯定和对世俗追逐的淡然。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情感真挚自然,从个人生活到对世事的思考,层次分明,引人深思。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少政治风波和社会动荡。在仕途上,他曾有过被贬等经历,对官场的倾轧和世间的艰辛有较深的体会。此诗《闭关》可能创作于他人生中一段想要远离尘世纷扰、寻求内心安宁的时期。当时他或许厌倦了官场的追逐与世间的繁杂,选择闭门索居,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世事、人生的感悟。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