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唐朝〕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桐叶在雨中纷纷飘落,槿花在风中显得格外萧条。

悠长的早秋之意,就产生在这幽静闲适的环境中。

更何况又与老朋友分别,心中正没有欢乐。

不要说我没有送你,我的心已经到了青门东边。

相互了解哪里在于人多,只看是否志同道合。

心意相通的人一旦离去,只觉得整个长安都变得空旷了。

1. 元九即元稹,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同属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两人并称“元白”,友情深厚,多有唱和之作。

2. 诗歌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秋景的萧瑟来烘托离别的伤感之情。

3. “青门”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京城城门,此处借指友人离去的方向。

4.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风格特点。

  • 零落:稀疏,散落。
  • 桐叶:梧桐树的叶子。
  • 萧条:寂寥冷清,毫无生气。
  • 槿花:一种落叶灌木的花,花期较短。
  • 悠悠:漫长,深远。
  • 幽闲:幽静闲适。
  • 况:况且,何况。
  •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元九(元稹)。
  • 中怀:心中。
  • 无悰:没有欢乐,闷闷不乐。
  • 青门:汉代长安城东南门,后泛指京城城门。
  • 相知:相互了解,彼此情谊深厚。
  • 同心:心意相通,志同道合。
  • 坐觉:只觉得。

《别元九后咏所怀》是白居易一首饱含深情的送别诗。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围绕与友人元九的离别展开,将写景、抒情巧妙结合。

开篇的景物描写非常关键,“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不仅点明了时节是早秋,更重要的是通过“零落”“萧条”这些词语,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让我们一开始就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伤感。这是借景抒情手法的典型运用,用外界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情感。

接着诗人由景入情,“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直接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秋景中,与老朋友分别,心中更是难过。而“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让我们看到了友情的深度,不一定非要亲自送别,心的陪伴才是最真挚的。

最后几句是全诗的精华,“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在于朋友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志同道合。“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极致,知己离去,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空旷了,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友情的珍视和离别后的失落。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动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也体会到了送别时的复杂心绪。同时,诗中运用的借景抒情等手法,也值得我们在赏析和创作诗歌时学习借鉴。

诗歌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描绘了桐叶飘落、槿花在风中凋零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早秋氛围,为下文抒发离别之情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进一步渲染早秋的氛围,在这幽静的环境中,早秋的意味更显悠长,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被离别打破前的状态。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直抒胸臆,点出与故人分别是心中不快的原因,将情感推向一个小高潮。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表现了诗人虽然没有亲自送别,但心早已随友人而去,情感真挚,体现了友情的深厚。

最后四句“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深刻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志同道合的人不在数量多,而在于心意相通。当这样一位知己离去,偌大的长安都显得空旷,将离别后的失落与对友情的珍视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与好友元稹(元九)分别后所作。元稹是白居易志同道合的挚友,两人在文学创作和人生理想上都有诸多共鸣。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在分别时,白居易内心充满了不舍与惆怅,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抒发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怀。当时可能正值早秋时节,萧瑟的秋景更增添了离别的伤感。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