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此寄

白居易 〔唐朝〕

永寿寺中语,新昌坊北分。

归来数行泪,悲事不悲君。

悠悠蓝田路,自去无消息。

计君食宿程,已过商山北。

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

君言苦相忆,无人可寄书。

觉来未及说,叩门声冬冬。

言是商州使,送君书一封。

枕上忽惊起,颠倒著衣裳。

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

上论迁谪心,下说离别肠。

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

云作此书夜,夜宿商州东。

独对孤灯坐,阳城山馆中。

夜深作书毕,山月向西斜。

月下何所有,一树紫桐花。

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

殷勤书背后,兼寄桐花诗。

桐花诗八韵,思绪一何深。

以我今朝意,忆君此夜心。

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永寿寺中与你相谈,在新昌坊北与你分别。

归来后落下数行泪水,悲伤的是世事并非为你。

你踏上悠悠的蓝田古道,从此离去便杳无消息。

估算你的行程食宿,想来已过了商山之北。

昨夜乌云四散,千里之内共沐同一月色。

清晨梦中见到你,想必是你也在思念我。

梦中握着你的手,问你心中境况如何。

你说正苦苦思念,却无人可以托寄书信。

醒来还没来得及诉说梦境,就听到咚咚的叩门声。

说是商州来的使者,送来了你的一封书信。

在枕上忽然惊起,慌忙中穿反了衣裳。

拆开信封见到你的手书,一纸之上写了十三行。

信的上部诉说贬谪的心境,下部表达离别的愁肠。

心中的情意还未说尽,竟无暇谈及日常的冷暖。

你说写这封信的夜晚,住宿在商州之东。

独自对着孤灯而坐,在阳城的山馆之中。

夜深写完书信,山间的月亮已向西倾斜。

月下有什么呢,有一株开着紫花的桐树。

桐花半落的时候,又说道正在相思。

在书信背后殷勤附言,还寄来了一首桐花诗。

那首桐花诗有八韵,思绪是何等深沉。

以我如今的心意,遥想你那夜的心情。

一章诗读过三遍,一句诗吟诵十回。

珍重这八十字的诗篇,每个字都化为黄金。

1. 元白诗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注重诗歌的讽喻功能,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2. 唱和诗:古代诗人相互酬答而作的诗,元稹与白居易之间有大量唱和诗,此诗即是白居易收到元稹寄来的桐花诗后的回应之作。

3. 迁谪文学:指古代文人被贬谪后创作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往往抒发作者的愤懑、思乡、怀友等情感,此诗中“上论迁谪心”便体现了迁谪这一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4. 八韵诗:是古诗中一种常见的体裁,属于律诗的范畴,要求全诗十六句,每两句一韵,共八韵,格律严谨,此诗中提到的“桐花诗八韵”即为此类。

  • 元九:指元稹,字微之,排行第九,是白居易的挚友,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 永寿寺:唐代长安寺院名,具体位置在长安城内,是当时文人交往的场所之一。
  • 新昌坊:唐代长安的坊里名,位于长安城东部,是当时居民区。
  • 蓝田路:指从长安向东南经蓝田县的道路,是当时通往商州等地的路径。
  • 商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是古代交通要道。
  • 冬冬:象声词,形容叩门的声音。
  • 商州使:从商州来的使者。商州,今陕西商洛市。
  • 开缄:打开信封。缄,书信封口的封条,此处代指信封。
  • 手札:亲笔写的书信。
  • 迁谪:官员被降职并流放远方。
  • 炎凉:比喻人情冷暖,此处指日常寒暄问候。
  • 阳城山馆:阳城山中的馆舍,阳城在今河南登封东南,此处指元稹住宿的地方。
  • 八韵:指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两句为一韵,八韵即十六句。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记录了与元稹分别后思念、梦遇、收信的全过程,是二人深厚友谊的见证。

开篇从分别写起,“永寿寺中语,新昌坊北分”交代了分别的地点,“归来数行泪,悲事不悲君”点明了悲伤的缘由是世事无常,而非友人本身,情感深沉。接着写对友人行程的牵挂,“计君食宿程,已过商山北”体现了对友人的细致关怀。

中间部分转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梦中相见的情景真切感人,而醒来后收到书信的情节更是一波三折,“颠倒著衣裳”的细节将诗人的激动与欣喜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书信内容的描述,既展现了元稹的“迁谪心”与“离别肠”,也体现了二人之间无需过多寒暄的深厚情谊。

结尾部分着重写对元稹所寄桐花诗的珍视,“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珍重八十字,字字化为金”,将思念之情推向极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挚友谊的珍贵。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情感饱满,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节,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全诗以叙事为主,将别后思念、梦中相见、收到书信等情节娓娓道来,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晓来梦见君”是虚写,梦中元稹“苦相忆,无人可寄书”的情景,细腻地表现了双方的思念之情;而“叩门声冬冬”“送君书一封”则是实写,梦境与现实的衔接自然流畅,强化了情感的冲击力。

细节描写尤为精彩,“颠倒著衣裳”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收到友人书信时的急切与欣喜;“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则将对友人书信的珍视与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诗中对月色、孤灯、桐花等景物的描写,不仅渲染了氛围,更寄托了诗人的深情,使情感的表达含蓄而深沉。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却字字含情,将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与元稹分别之后。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劾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白居易与元稹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二人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唱和。

诗题中“初与元九别后”表明是刚分别不久之时,白居易在与元稹分别后思念不已,梦中见到元稹,醒来后竟收到了元稹的书信及所寄的桐花诗,于是写下这首诗记录下这一过程,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对其遭遇的同情。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