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
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
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
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
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
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
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
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
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
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
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
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
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
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
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
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
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
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
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
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
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
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
白发知道时节的变化,暗中早已和我定下了约定。
今天早晨在阳光下,梳理头发时梳落了几根银丝。
家人不常看见我有白发,忧伤沉默地为我悲伤。
我说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其中的意思你们并不明白。
大凡人们到了三十岁,外表虽然强壮,内里却已经开始衰退。
只看在饮食睡眠的滋味上,就已经比二十岁时减退了。
何况我如今已经四十岁,本来身形面貌就瘦弱。
被书的魔力弄得两眼昏花,因酒引发的病痛使四肢沉重。
亲近喜爱的人一天天减少,还在的人也依旧别离。
身体和心灵长久以来都是这样,白发生出来已经算晚了。
自古以来生老病死,这三种病痛总是相互伴随。
除了心存不生不灭的观念,人世间没有药物可以医治。
1.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诗歌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将白发人格化,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3. “念无生”是佛教术语,体现了佛教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他的部分诗歌中会融入佛教的哲理和观念。
4. 此诗属于古体诗,句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更便于诗人情感的自由抒发。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白发》。首先,我们先来通读一遍诗歌,感受一下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诗的开头,诗人说“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这里把白发当成了有思想的东西,好像它早就和诗人约好了,到了时候就会出现,很有意思吧?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白发的“如约而至”。
接着看,诗人在阳光下梳落了几根白发,家人为此悲伤,但诗人却很坦然。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告诉我们,人到了三十岁,内里就开始衰退了,到了四十岁,像他这样本来就瘦弱,又被书和酒影响身体,还有亲友离散的情况,白发出现其实已经算晚了。这里诗人是在告诉我们,衰老其实是人生的常态,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诗人由白发想到了生老病死,说这是世间常态,除了用佛教“无生”的观念来看待,没有其他办法。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虽然带点消极,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很朴实的语言,从一件平常的小事“白发”入手,讲述了人生的大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白发”为切入点,语言平实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开篇“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将白发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意识,仿佛白发的出现是早已约定好的事情,十分生动。
诗中先写家人对自己出现白发的悲伤,再写自己对此的坦然,形成对比,引出对人生衰老的思考。“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等句,从普遍的人生规律出发,阐述衰老的必然性,让读者产生共鸣。
接着诗人结合自身情况,“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等句,道出自身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可感。最后由白发延伸到生老病死这一永恒的主题,“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通透认识,虽然带有一丝佛教的虚无色彩,但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一生经历丰富,仕途起伏。此诗当是他四十岁左右所作,此时的他可能已历经了一些人生的波折,目睹了亲友的离散,自身也因常年读书、饮酒等原因身体状况不佳。诗中对白发的描写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生死的感慨,正是他对自身境遇和人生体验的真实抒发。当时社会环境下,文人常常会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等主题进行探讨,白居易也不例外,他以平实的语言将自己对衰老和生死的思考融入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