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

白居易 〔唐朝〕

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

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

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

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

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

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

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

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

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

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

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

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白发知道时节的变化,暗中早已和我定下了约定。

今天早晨在阳光下,梳理头发时梳落了几根银丝。

家人不常看见我有白发,忧伤沉默地为我悲伤。

我说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其中的意思你们并不明白。

大凡人们到了三十岁,外表虽然强壮,内里却已经开始衰退。

只看在饮食睡眠的滋味上,就已经比二十岁时减退了。

何况我如今已经四十岁,本来身形面貌就瘦弱。

被书的魔力弄得两眼昏花,因酒引发的病痛使四肢沉重。

亲近喜爱的人一天天减少,还在的人也依旧别离。

身体和心灵长久以来都是这样,白发生出来已经算晚了。

自古以来生老病死,这三种病痛总是相互伴随。

除了心存不生不灭的观念,人世间没有药物可以医治。

1.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诗歌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将白发人格化,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3. “念无生”是佛教术语,体现了佛教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他的部分诗歌中会融入佛教的哲理和观念。

4. 此诗属于古体诗,句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更便于诗人情感的自由抒发。

  • 知时节:知道时节的变化。
  • 暗与我有期:暗中与我有约定,指白发按时而来。
  • 日阳里:阳光下。
  • 数茎丝:几根白发,丝此处代指头发。
  • 不惯见:不常看见。
  • 悯默:忧伤沉默。
  • 何足怪: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 凡人:大凡人们,普通人。
  • 外壮中已衰:外表强壮,内里已经衰退。
  • 寝食味:饮食睡眠的滋味。
  • 二十时:二十岁的时候。
  • 形貌羸:身形面貌瘦弱。
  • 书魔:对书籍的痴迷如同魔力一般。
  • 酒病:因饮酒过度引发的病痛。
  • 沉四肢:使四肢沉重。
  • 亲爱日零落:亲近喜爱的人一天天减少。
  • 在者:还在世的人。
  • 由来:自古以来。
  • 三病:指生、老、死。
  • 念无生:佛教用语,指不生不灭的观念。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白发》。首先,我们先来通读一遍诗歌,感受一下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诗的开头,诗人说“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这里把白发当成了有思想的东西,好像它早就和诗人约好了,到了时候就会出现,很有意思吧?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白发的“如约而至”。

接着看,诗人在阳光下梳落了几根白发,家人为此悲伤,但诗人却很坦然。这是为什么呢?诗人告诉我们,人到了三十岁,内里就开始衰退了,到了四十岁,像他这样本来就瘦弱,又被书和酒影响身体,还有亲友离散的情况,白发出现其实已经算晚了。这里诗人是在告诉我们,衰老其实是人生的常态,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诗人由白发想到了生老病死,说这是世间常态,除了用佛教“无生”的观念来看待,没有其他办法。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虽然带点消极,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很朴实的语言,从一件平常的小事“白发”入手,讲述了人生的大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白发”为切入点,语言平实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开篇“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将白发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意识,仿佛白发的出现是早已约定好的事情,十分生动。

诗中先写家人对自己出现白发的悲伤,再写自己对此的坦然,形成对比,引出对人生衰老的思考。“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等句,从普遍的人生规律出发,阐述衰老的必然性,让读者产生共鸣。

接着诗人结合自身情况,“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等句,道出自身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真实可感。最后由白发延伸到生老病死这一永恒的主题,“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通透认识,虽然带有一丝佛教的虚无色彩,但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一生经历丰富,仕途起伏。此诗当是他四十岁左右所作,此时的他可能已历经了一些人生的波折,目睹了亲友的离散,自身也因常年读书、饮酒等原因身体状况不佳。诗中对白发的描写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生死的感慨,正是他对自身境遇和人生体验的真实抒发。当时社会环境下,文人常常会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等主题进行探讨,白居易也不例外,他以平实的语言将自己对衰老和生死的思考融入诗中。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