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友人相访

白居易 〔唐朝〕

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

萧条草檐下,寒雀朝夕闻。

强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

偶逢故人至,便当一逢迎。

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

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创作背景

病卧已久,已经记不清日期,南窗外的天色昏昏沉沉。

简陋的屋檐下一片萧条,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寒雀的叫声。

勉强扶起床前的拐杖,起身到庭院中行走。

偶然遇到老朋友来访,应当立刻上前迎接。

把床榻移到有夕阳斜照的地方,披着皮衣倚靠在门前的柱子上。

和朋友闲聊比吃药还有效,渐渐觉得有了些精神。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著称,这首诗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真实反映生活场景。

2. 诗中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烘托诗人的心境,如“萧条草檐下,寒雀朝夕闻”既写环境萧条,又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

3. “闲谈胜服药”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闲谈与服药对比,突出了友情对人的精神慰藉作用。

  • 记日:记住日期。
  • 昏复昏:指天色一次次变得昏暗,也暗示病中精神恍惚。
  • 萧条:形容景象凄凉、不景气。
  • 草檐:简陋的屋檐,代指简陋的住所。
  • 寒雀:在寒冷天气里的麻雀。
  • 朝夕闻:从早到晚都能听到。
  • 强扶:勉强搀扶。
  • 故人:老朋友。
  • 逢迎:迎接。
  • 移榻:移动床榻。
  • 就斜日:靠近斜照的太阳。
  • 披裘:披着皮衣。
  • 前楹:门前的柱子。
  • 稍觉:渐渐觉得。
  • 心情:这里指精神、兴致。

我们先来整体感受这首诗的氛围,它就像一幅朴素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诗人病中的生活场景。开头两句,“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因为长时间卧病,对时间的概念都模糊了,窗外的天色昏暗,也暗示着他内心的消沉。

接着“萧条草檐下,寒雀朝夕闻”,进一步描绘了他居住环境的简陋和冷清,寒雀的叫声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更衬托出他的孤寂。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偶逢故人至”,老朋友的到来像一缕阳光打破了沉闷。诗人“强扶床前杖”也要起身迎接,可见友人来访对他来说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

之后“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的画面很温馨,他们在夕阳下相伴而坐,披着皮衣靠着柱子闲谈。最后“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告诉我们真挚的友情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比药物更有效。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让我们体会到友情在生活中的珍贵。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都反映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此诗从题目《病中友人相访》及诗句内容来看,应是诗人在生病期间,友人前来探望时所作。当时诗人身体欠佳,卧病在床已久,生活显得有些孤寂萧条,友人的到访给病中的他带来了慰藉。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