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蓝田路作

白居易 〔唐朝〕

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

苍苍县南道,去途从此始。

绝顶忽上盘,众山皆下视。

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起。

朝经韩公坡,夕次蓝桥水。

浔阳近四千,始行七十里。

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停下马车询问前方的路途,得知道路在秋日的云层之中。

县城南面那苍茫的道路,便是我此行旅程的起点。

忽然登上盘旋的山顶,群山都在脚下一览无余。

俯瞰那千万座山峰,峰峦起伏如同波浪涌起。

早晨经过韩公坡,傍晚停歇在蓝桥水边。

到浔阳还有将近四千里路程,如今才走了七十里。

人已经疲惫不堪,马蹄也显得艰难,旅途的劳苦就已经是这样了。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在唐代是交通要道之一。

3. 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浔阳近四千,始行七十里"通过路程的悬殊对比,强调了旅途的遥远和艰难。

4. 古诗中常用"次"表示停留、住宿,如"夕次蓝桥水"中的"次"。

  • 停骖:停下马车。骖,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这里代指马车。
  • 苍苍:形容天色或景色迷茫、辽阔。
  • 去途:前往目的地的路途。
  • 绝顶:山的最高峰。
  • 上盘:指盘旋而上。
  • 韩公坡:地名,具体位置待考。
  • 夕次:傍晚停歇。次,停留、住宿。
  • 蓝桥水:指蓝桥附近的水流。蓝桥,地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 浔阳:古县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 :行走困难的样子。

《初出蓝田路作》是白居易一首颇具写实风格的纪行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以行程为线索,从初出蓝田询问前路写起,依次描绘了沿途的道路、山顶的景象,再到早晚的行程地点,最后抒发了旅途的劳苦。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抓住关键意象和词语。"秋云"不仅点明了时节,也给前路增添了朦胧之感;"众山皆下视""峰头如浪起"等句,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山势的雄伟,让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登高望远的场景。而"人烦马蹄跙"则将人的疲惫和马的艰难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行旅生活的不易。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而是通过客观的描写和直白的抒情,将旅途的艰辛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朴素的风格正是白居易诗歌的特点之一。同时,我们也能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前路的感慨,以及在漫长旅途中的复杂心境。

全诗围绕初出蓝田的旅途展开,语言朴素自然,却生动地描绘出了沿途的景象和旅途的艰辛。开篇"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既点出了行程的开始,又营造出一种前路迷茫、高远的氛围。接着描写登山所见,"绝顶忽上盘,众山皆下视。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起",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群山起伏的壮阔景象,展现出诗人登高时的视野。

而后"朝经韩公坡,夕次蓝桥水"两句,以时间和地点的转换,表现出旅途的奔波。最后"浔阳近四千,始行七十里。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通过对比总路程和已走路程,突出了旅途的漫长,同时直接抒发了旅途的劳苦之感,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行旅的艰辛。整首诗情景交融,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离开蓝田县,踏上前往远方的路途时所作。从诗中提到的"浔阳近四千"可知,他的目的地可能是浔阳。当时白居易可能是因官职调动或其他原因而远行,初出蓝田便感受到了旅途的艰辛,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记录当时的所见所感。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