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夕上松台立,蛩思蝉声满耳秋。
惆怅东亭风月好,主人今夜在鄜州。
相思夕上松台立,蛩思蝉声满耳秋。
惆怅东亭风月好,主人今夜在鄜州。
满怀相思之情,在傍晚登上长满松树的高台伫立着,蟋蟀的叫声和蝉的鸣声充满耳畔,带来了浓浓的秋意。
东亭的清风明月如此美好,令人却又伤感不已,因为这座亭台的主人今夜远在鄜州。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古诗中常用“排行”来称呼人,如诗中的“李十一”,“十一”即为其在家族中的排行。
3. 鄜州是古代重要的地名,在唐代具有一定的地理和历史意义,常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
4.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秋景和东亭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白居易写给友人李十一的作品,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首句“相思夕上松台立”,开门见山说出“相思”,这是诗人的情感核心。“夕”点明时间,“松台”点明地点,“立”这个动作则体现了诗人思念的深沉,他站在那里,或许是在眺望友人所在的方向。
第二句“蛩思蝉声满耳秋”,通过听觉来描写环境。蟋蟀和蝉的叫声,都是秋天的典型声音,“满耳秋”三个字,不仅写出了声音的多,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氛围。而这秋声,也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因为秋天常常让人联想到萧瑟、思念。
后两句“惆怅东亭风月好,主人今夜在鄜州”,是诗人看到东亭美好的景色后产生的感慨。清风明月如此迷人,但可惜的是,这亭台的主人李十一却在鄜州,无法一同欣赏。这里用美好的景色反衬出诗人的“惆怅”,让我们更能体会到他对友人的牵挂。
总的来说,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实的语言把对友人的思念写得真切动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歌开篇“相思夕上松台立”,直接点出“相思”之情,交代了时间是傍晚,地点是松台,一个“立”字描绘出诗人久久伫立的身影,将思念之情融入动作之中。
“蛩思蝉声满耳秋”以景衬情,通过描写蟋蟀和蝉的叫声,营造出浓厚的秋意氛围。秋声本易引人愁思,这里的秋声更增添了诗人的相思之感,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后两句“惆怅东亭风月好,主人今夜在鄜州”转折巧妙,先写东亭的风月美好,然而如此美景却无人共赏,因为主人李十一远在鄜州。美景与离愁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情感真挚动人。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将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友人李十一的东亭所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白居易身处李十一的东亭,正值秋日傍晚,面对眼前的美景,却因友人不在身边而心生思念,于是写下此诗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之情。具体创作时间虽未明确记载,但结合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生平,应是其在与友人交往过程中,触景生情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