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银台金殿在暮色中渐渐昏暗,我独自在翰林院住宿,心中思念着远方的友人。
在这八月十五的夜晚,月色格外清新,而二千里之外,是我故友的心意。
渚宫的东面,烟波浩渺,带着丝丝寒意;浴殿的西头,钟声和漏声显得格外深沉。
我还担心这清澈的月光你我不能一同看见,江陵地势低洼潮湿,想必已是满是秋日的阴云了。
1. 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两人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
2. 翰林院是唐代重要的机构,聚集了一批文学之士,为皇帝起草诏令、陪侍皇帝赋诗等,白居易曾在此任职。
3. 古代节日习俗: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习俗,文人常借中秋明月抒发思念亲人、友人之情。
4. 诗歌中的“三五”是古人对农历十五的称呼,“三五夜”即十五的夜晚,这是古诗中常见的时间表达方式。
5. 诗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颔联“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当时白居易在皇宫值班,而好友元稹在远方,中秋佳节引发了他的思念之情,这是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
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体会诗句的节奏和情感。首联点明了地点和处境,“独宿相思”直接点出情感;颔联由景入情,将月色与友情联系起来;颈联通过对比两地景象,加深了孤寂和思念;尾联则以担忧友人能否见到月光收尾,情感真挚。
对于诗中的一些词语,比如“禁中”“翰林”“渚宫”等,要结合注解理解其含义,这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内容。同时,诗中运用的对仗手法,我们可以仔细品味,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白居易与元稹之间深厚的友谊,也能了解到古代文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希望大家能体会诗中的思念之情,以及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同时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全诗紧扣“对月忆元九”的主题,将写景、抒情巧妙结合,表达了浓浓的思念之情。
首联“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描绘了皇宫夜晚的景象,暮色深沉中的宫殿更显寂静,而诗人独自在翰林院住宿,点明了“独直”的处境,“相思”二字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颔联“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中秋的月色清新明亮,诗人由眼前的月色想到了二千里外的友人,认为友人也会同样思念自己,将空间的距离转化为心灵的相通,思念之情愈发浓厚。
颈联“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分别描写了友人所在的江陵和自己所在的禁中景象。江陵的烟波带着寒意,禁中的夜已深沉,通过两地不同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独处的孤寂和对友人的牵挂。
尾联“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诗人担心远方的友人因为江陵的潮湿多阴而不能同见这皎洁的月光,细腻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情感真挚动人。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情景交融,余味悠长。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当时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时,他的好友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远在他乡。中秋佳节本是亲人朋友团聚之时,而白居易却独自在皇宫中值班,面对皎洁的明月,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元稹,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与思念之情。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经常有诗歌唱和,此诗便是他们友情的见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