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十八见寄

白居易 〔唐朝〕

秋思太白峰头雪,晴忆仙游洞口云。

未报皇恩归未得,惭君为寄北山文。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秋日里思念着太白峰头的积雪,晴朗时回忆起仙游洞口的白云。

还没有报答皇恩,所以不能归去,惭愧的是你为我寄来了《北山文》。

1. 酬赠诗:这是一首典型的酬赠诗,是古代文人之间以诗文相赠答的一种诗歌体裁,多表达友情、思念、感慨等情感。

2. 对偶:诗中“秋思太白峰头雪,晴忆仙游洞口云”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 《北山移文》:是南朝齐文学家孔稚珪的代表作,文中借北山山神之口,讽刺了周颙等假隐士的虚伪行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讽刺小品。

4. 白居易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通俗易懂,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真挚情感,这首诗也体现了其质朴平实的风格特点。

  • :以诗文相赠答。
  • 王十八:白居易的友人,"十八"是其排行。
  • 见寄:寄给我(指白居易)。
  • 太白峰:即太白山,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南,为秦岭主峰之一。
  • 仙游洞:可能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洞穴,具体所指待考。
  • 皇恩:指朝廷的恩情、俸禄等。
  • 归未得:不能归去。
  • :惭愧。
  • 北山文:即南朝齐文学家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文中讽刺了那些先隐居山林,后又贪图功名富贵而出仕的人。这里可能指王十八寄来的类似表达隐居情怀的文章。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它是白居易回复友人王十八寄赠作品的诗。首先看题目《酬王十八见寄》,“酬”是酬答的意思,“见寄”说明是王十八先寄来了作品给白居易,所以才有了这首回应之作。

前两句描绘了诗人的思绪,秋天的时候会想起太白峰上的积雪,天气晴朗时又会回忆起仙游洞口的白云。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传递出诗人对这些地方的怀念,其实也是在暗示他对那种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后两句则说明了现实情况,“未报皇恩归未得”,因为还没有报答朝廷的恩情,所以不能归隐,这体现了诗人在仕途上的责任感。而“惭君为寄北山文”,面对友人寄来的带有隐居思想的《北山文》类作品,诗人内心是惭愧的,毕竟自己没能像文章中所倡导的那样去归隐。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把诗人对自然的思念、对朝廷的担当以及对友人的愧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白居易当时复杂的心境,也展现了他诗歌质朴真挚的特点。

诗歌开篇“秋思太白峰头雪,晴忆仙游洞口云”,以对偶的句式勾勒出优美的山水景象,“秋思”与“晴忆”相对,分别点出季节和天气,“太白峰头雪”与“仙游洞口云”则展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既写出了对自然景色的怀念,也暗示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后两句“未报皇恩归未得,惭君为寄北山文”,笔锋一转,由写景抒情转为直抒胸臆,道出了自己不能归隐的原因是“未报皇恩”,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而“惭君”一词,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愧疚,因为自己未能如友人所期望(或文章所倡导)的那样归隐,情感真挚诚恳。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将对自然的思念、对朝廷的感恩以及对友人的愧疚等复杂情感融为一体,耐人寻味。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酬答友人王十八的寄赠之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白居易可能正在任上,未能归隐。王十八寄来了带有隐居情怀的文章(可能类于《北山移文》),白居易因此作诗回应,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思念以及因未能报答皇恩而无法归隐的处境,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寄文的惭愧之情。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反映了白居易在仕与隐之间的一种复杂心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