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赠

白居易 〔唐朝〕

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

但知莫作江西意,风景何曾异帝乡。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山间吐出晴朗的雾气,水面反射出粼粼波光,辛夷花洁白绽放,柳梢染上了嫩黄的颜色。只要知道不要生出思念江西的心意,这里的风景又哪里和京城有所不同呢。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辛夷花是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在古诗中常被提及,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3. 帝乡在古代常指京城,是皇权所在之地,也是许多文人学子向往和效力的地方。

4.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春日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 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 辛夷花:又名木笔花、望春花,花色洁白,有香气。
  • 江西意:指思念江西故乡的心意。白居易曾在江西江州任职,此处可能指代对过往经历或故乡的思念。
  • 帝乡:指京城长安。

《代春赠》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生感悟的七言绝句。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美景图。“山吐晴岚水放光”,从山和水两个角度入手,写出了山间雾气和水面波光,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亮的氛围。“辛夷花白柳梢黄”则聚焦于植物,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洁白的辛夷花和嫩黄的柳梢在春风中摇曳。

接着看后两句,这是诗歌的主旨所在。“但知莫作江西意”,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想法,不要总是思念江西。这里的“江西意”可能包含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或对故乡的眷恋。而“风景何曾异帝乡”则进一步说明,眼前的风景和京城并没有什么不同,以此来宽慰自己。这体现了诗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必过于执着于对远方的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在写景中融入了真情实感,是白居易诗歌中颇具特色的一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歌开篇两句“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美景。“山吐晴岚”将山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晴日里山间雾气缭绕的景象;“水放光”则描绘出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样子。紧接着描绘了辛夷花的洁白和柳梢的嫩黄,色彩鲜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后两句“但知莫作江西意,风景何曾异帝乡”,由景入情,表达了诗人的心境。诗人劝慰自己不要总是沉浸在对江西的思念之中,眼前的风景与京城其实并无本质区别。这两句看似平淡,却蕴含着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诗人在异乡能够发现美好、安然自处的心境,也让诗歌在写景之外更添了一份情感的深度。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代春赠》可能创作于诗人在外地任职期间,面对春日美景,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当时诗人或许身处异乡,心中难免有对故乡或京城的思念,但看到眼前的春日风光,又觉得此处景色与京城并无太大差异,于是借此诗抒发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也可能是在劝慰自己或他人不要过度思念远方。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