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亭上晚裴回,云影阴晴掩复开。
日色悠扬映山尽, 雨声萧飒渡江来。
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
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
百花亭上晚裴回,云影阴晴掩复开。
日色悠扬映山尽, 雨声萧飒渡江来。
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
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
傍晚时分,我在百花亭上徘徊不已,云彩的影子忽明忽暗,时而遮掩时而散开。
夕阳缓缓西下,余晖映照著山峦直到尽头,萧瑟的雨声从江的对岸传来。
历经病痛,双鬓已如白雪般苍白,面对这萧瑟的秋景,心绪也如同死灰一般。
天色已晚想要回去,可愁绪却没有消散,只能在满湖的明月照耀下,乘著小船返回。
傍晚时分,我在百花亭上徘徊不已,云彩的影子在阴晴之间遮掩又散开。
夕阳的余晖缓缓地映照到山的尽头,萧瑟的雨声从江的对岸传来。
自从生病后,双鬓的毛发已像雪一样洁白,心绪遇到这萧瑟的秋天,也如同死灰一般。
天色渐晚想要回去,可忧愁却没有了结,只能在满湖的明月照耀下,乘着小船返回。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诗歌体裁为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 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将鬓毛比作雪,将心绪比作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4. 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此诗体现了他晚年诗歌中常见的抒情特点。
2. 诗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 诗中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雪”象征着年老和白发,“灰”象征着消沉的心境,“明月”则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此处与“愁未了”结合,更突出了愁情的深重。
4. 古诗中“向夜”表示傍晚时分,是古代汉语中对时间的一种表述方式,体现了古代时间词汇的特点。
《百花亭晚望夜归》是白居易一首充满愁绪的诗作。我们首先可以从题目入手,“百花亭”点明了地点,“晚望”交代了时间和动作,“夜归”则说明了事件的结局,通过题目我们就能对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诵读诗歌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律。作为七言律诗,其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规则,读来朗朗上口。在理解诗句含义时,要结合注解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裴回”“萧飒”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从内容上看,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景与情相互交融。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身处百花亭上,感受傍晚时分的光影变化、风雨之声,进而体会诗人面对此景时的心境。诗人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如“鬓毛遇病”“心绪似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晚年的凄凉与愁苦。
最后,我们可以将这首诗与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感受他诗歌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特点。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百花亭,在亭上徘徊,看到了云影时隐时现的景象。接着,夕阳的光芒慢慢照到山的尽头,而江对面传来了萧瑟的雨声。这时候,诗人联想到自己,生病后双鬓已白,面对秋天,心情也像死灰一样。直到天色晚了想要回家,可忧愁还没有散去,最后在满湖明月的照耀下,乘着小船返回。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自己的愁情。一开始的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则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当写到自己的鬓毛和心绪时,将愁情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最后以景结情,让这份愁情在美景中更显深沉,也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以及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和意象的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结合白居易的生平经历,更深入地了解他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
这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傍晚时分百花亭周边景色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首联“百花亭上晚裴回,云影阴晴掩复开”,既点明了地点、时间和诗人的动作,又描绘出云影变幻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惆怅的基调。
颔联“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夕阳映山、雨声渡江,画面感极强,同时“萧飒”一词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颈联“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由景入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因年老多病而产生的消沉情绪,“双如雪”“一似灰”等比喻生动形象,将内心的愁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以景结情,满湖明月的美景却无法驱散诗人的愁绪,反而更显其内心的孤寂,余味悠长。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联“百花亭上晚裴回,云影阴晴掩复开”,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动作,又通过云影的变化,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变幻不定的基调。颔联“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描绘了夕阳西下、雨声萧瑟的景象,“悠扬”与“萧飒”形成对比,展现了景色的动态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心境的起伏。颈联“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直抒胸臆,将自己年老病衰、心绪消沉的状态直白地表达出来,“雪”和“灰”两个意象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尾联“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以景结情,满湖的明月本是美景,却无法驱散诗人的愁绪,在这样的情境下乘小船返回,更添一丝孤寂与无奈,余味悠长。整首诗语言平实却蕴含深情,将诗人的愁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鬓毛遇病双如雪”等句可以看出,这可能是他晚年患病期间所作。当时诗人登上百花亭,傍晚时分眺望四周景色,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抒发了内心的愁绪与感慨。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情感。此诗从诗句中“鬓毛遇病双如雪”可以看出,可能创作于他晚年生病期间。当时诗人登上百花亭,傍晚时分眺望景色,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抒发了年老体病、心绪消沉的愁情。百花亭的具体位置虽不明确,但从诗中“渡江来”“满湖明月”等描述可知,此地临近江边湖畔,为诗人的观景和抒情提供了特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