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亭晚望夜归

白居易 〔唐朝〕

百花亭上晚裴回,云影阴晴掩复开。

日色悠扬映山尽, 雨声萧飒渡江来。

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

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

古诗译文 1. 古诗译文 知识点 5. 知识点 古诗注解 2. 古诗注解 讲解 6. 讲解 古诗赏析 4.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3. 创作背景

傍晚时分,我在百花亭上徘徊不已,云彩的影子忽明忽暗,时而遮掩时而散开。

夕阳缓缓西下,余晖映照著山峦直到尽头,萧瑟的雨声从江的对岸传来。

历经病痛,双鬓已如白雪般苍白,面对这萧瑟的秋景,心绪也如同死灰一般。

天色已晚想要回去,可愁绪却没有消散,只能在满湖的明月照耀下,乘著小船返回。

傍晚时分,我在百花亭上徘徊不已,云彩的影子在阴晴之间遮掩又散开。

夕阳的余晖缓缓地映照到山的尽头,萧瑟的雨声从江的对岸传来。

自从生病后,双鬓的毛发已像雪一样洁白,心绪遇到这萧瑟的秋天,也如同死灰一般。

天色渐晚想要回去,可忧愁却没有了结,只能在满湖的明月照耀下,乘着小船返回。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诗歌体裁为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 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将鬓毛比作雪,将心绪比作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4. 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此诗体现了他晚年诗歌中常见的抒情特点。

2. 诗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 诗中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雪”象征着年老和白发,“灰”象征着消沉的心境,“明月”则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此处与“愁未了”结合,更突出了愁情的深重。

4. 古诗中“向夜”表示傍晚时分,是古代汉语中对时间的一种表述方式,体现了古代时间词汇的特点。

  • 裴回:同“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 掩复开:形容云影时而遮蔽时而散开的状态。
  • 悠扬:形容日色缓慢移动的样子。
  • 萧飒:形容风声、雨声等凄凉的声音。
  • 鬓毛:指鬓角的头发。
  • 向夜:傍晚,接近夜晚的时候。
  • 裴回:同“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 掩复开:遮盖又打开,这里指云影时而遮蔽天空,时而散开。
  • 悠扬:形容光线缓慢地移动。
  • 萧飒:形容风声、雨声等凄凉的声音。
  • 鬓毛:指耳朵前面的头发。
  • 遇病:生病之后。
  • 一似灰:全像死灰一样,形容心情极度消沉。
  • 向夜:傍晚,天色将黑的时候。
  • 未了:没有了结,没有结束。

《百花亭晚望夜归》是白居易一首充满愁绪的诗作。我们首先可以从题目入手,“百花亭”点明了地点,“晚望”交代了时间和动作,“夜归”则说明了事件的结局,通过题目我们就能对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诵读诗歌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律。作为七言律诗,其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规则,读来朗朗上口。在理解诗句含义时,要结合注解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裴回”“萧飒”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从内容上看,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景与情相互交融。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身处百花亭上,感受傍晚时分的光影变化、风雨之声,进而体会诗人面对此景时的心境。诗人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如“鬓毛遇病”“心绪似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晚年的凄凉与愁苦。

最后,我们可以将这首诗与白居易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感受他诗歌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特点。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百花亭,在亭上徘徊,看到了云影时隐时现的景象。接着,夕阳的光芒慢慢照到山的尽头,而江对面传来了萧瑟的雨声。这时候,诗人联想到自己,生病后双鬓已白,面对秋天,心情也像死灰一样。直到天色晚了想要回家,可忧愁还没有散去,最后在满湖明月的照耀下,乘着小船返回。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自己的愁情。一开始的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则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当写到自己的鬓毛和心绪时,将愁情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最后以景结情,让这份愁情在美景中更显深沉,也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以及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和意象的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结合白居易的生平经历,更深入地了解他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

这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傍晚时分百花亭周边景色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首联“百花亭上晚裴回,云影阴晴掩复开”,既点明了地点、时间和诗人的动作,又描绘出云影变幻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惆怅的基调。

颔联“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夕阳映山、雨声渡江,画面感极强,同时“萧飒”一词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颈联“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由景入情,直接抒发了诗人因年老多病而产生的消沉情绪,“双如雪”“一似灰”等比喻生动形象,将内心的愁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以景结情,满湖明月的美景却无法驱散诗人的愁绪,反而更显其内心的孤寂,余味悠长。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联“百花亭上晚裴回,云影阴晴掩复开”,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动作,又通过云影的变化,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变幻不定的基调。颔联“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描绘了夕阳西下、雨声萧瑟的景象,“悠扬”与“萧飒”形成对比,展现了景色的动态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心境的起伏。颈联“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直抒胸臆,将自己年老病衰、心绪消沉的状态直白地表达出来,“雪”和“灰”两个意象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尾联“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以景结情,满湖的明月本是美景,却无法驱散诗人的愁绪,在这样的情境下乘小船返回,更添一丝孤寂与无奈,余味悠长。整首诗语言平实却蕴含深情,将诗人的愁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鬓毛遇病双如雪”等句可以看出,这可能是他晚年患病期间所作。当时诗人登上百花亭,傍晚时分眺望四周景色,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抒发了内心的愁绪与感慨。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情感。此诗从诗句中“鬓毛遇病双如雪”可以看出,可能创作于他晚年生病期间。当时诗人登上百花亭,傍晚时分眺望景色,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抒发了年老体病、心绪消沉的愁情。百花亭的具体位置虽不明确,但从诗中“渡江来”“满湖明月”等描述可知,此地临近江边湖畔,为诗人的观景和抒情提供了特定的环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