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赠李炼师见招

白居易 〔唐朝〕

几年司谏直承明,今日求真礼上清。

曾犯龙鳞容不死, 欲骑鹤背觅长生。

刘纲有妇仙同得,伯道无儿累更轻。

若许移家相近住,便驱鸡犬上层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多年来担任司谏官在承明殿直言进谏,如今却追求真谛礼拜上清仙境。

曾经触犯君王威严却能侥幸存活,现在想要骑上鹤背寻求长生不老。

刘纲与妻子一同得道成仙,我如同伯道没有儿女拖累更显轻松。

如果允许我搬家到您附近居住,便带着鸡犬一同登上仙城。

1. 炼师:是道教对道士的尊称,体现了道教文化中对修行有成就者的称谓方式。

2. 犯龙鳞:这一典故出自《韩非子·说难》,比喻触犯君王或权贵的威严,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表现忠臣敢于进谏的勇气。

3. 刘纲与樊云翘:是道教传说中的仙人夫妇,二人共同修炼成仙,成为道教文化中夫妻同修的典范,常被文人引用。

4. 邓攸(伯道):晋代官员,以清廉著称,传说他在战乱中为保全侄子而舍弃自己的儿子,后无子嗣,“伯道无儿”成为典故,常被用来感叹无子或子嗣艰难。

5. 律诗特点:此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唐诗中律诗的典型特征。

  • 酬赠:以诗文相赠答。
  • 李炼师:姓李的道士,炼师是对道士的尊称。
  • 见招:被邀请。
  • 司谏:古代官名,负责进谏君主。
  • 承明:指承明殿,古代宫殿名,此处代指朝廷。
  • 求真:追求真理,此处指追求道家真谛。
  • 上清:道教所指的仙境。
  • 犯龙鳞:比喻触犯君王的威严,典出《韩非子》。
  • 骑鹤背:传说中仙人骑鹤,此处指追求成仙。
  • 刘纲:传说中与妻子樊云翘一同得道成仙的人。
  • 伯道:指邓攸,字伯道,晋代人,传说他没有儿子,此处作者自比。
  • :拖累。
  • :允许。
  • 层城:传说中的仙城。

《酬赠李炼师见招》是白居易一首富有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的七言律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交代了诗人从官场到追求仙道的转变,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曾经在朝廷担任司谏官,直言进谏,而现在却转向对道教仙境的向往,这种转变背后是诗人对仕途的复杂感受。

颔联中“犯龙鳞容不死”,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自己过去敢于直谏的经历是有所感慨的,能在那样的情况下存活下来实属不易,而“欲骑鹤背觅长生”则直白地表达了他对长生的渴望,这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也反映了人对生命永恒的追求。

颈联的用典非常巧妙,刘纲夫妇同得仙道,是诗人所羡慕的,而以伯道自比,说自己无儿无女拖累更少,更适合追求仙道,这里既有自我安慰,也有对修仙的坚定向往。

最后尾联,诗人直接回应李炼师的邀请,希望能搬到附近居住,一同修仙,“驱鸡犬上层城”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他向往的那种恬淡、超脱的生活。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比、用典等手法,将诗人的心境展现得十分透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对李炼师邀请的回应展开,将个人的仕途经历与对修仙生活的向往巧妙结合。首联“几年司谏直承明,今日求真礼上清”对比鲜明,前者写在朝为官的经历,后者写如今对道教真谛的追求,展现了人生态度的转变。

颔联“曾犯龙鳞容不死,欲骑鹤背觅长生”既流露出自豪于曾直言进谏的勇气,又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向往,情感复杂而真切。颈联引用刘纲夫妇得道和伯道无儿的典故,既羡慕刘纲夫妇同登仙境,又以伯道自比,表明自己无儿女拖累,更易追求仙道,用典贴切自然。

尾联“若许移家相近住,便驱鸡犬上层城”则生动地描绘出对与李炼师为邻、一同修仙的憧憬,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将向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风格平实,情感真挚,在叙事与抒情中展现了诗人的心境变化。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经历丰富,仕途起伏。此诗是他酬赠李炼师的作品,当时白居易可能经历了官场的波折,对仕途感到疲惫,从而产生了对道教修仙生活的向往。诗中既回顾了自己在朝廷担任谏官时的经历,也表达了对归隐修仙、摆脱世俗束缚的渴望。李炼师作为道士,可能向白居易发出了邀请,促使白居易写下这首诗来回应,抒发自己的心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