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天涯李使君,江头相见日黄昏。
吏人生梗都如鹿, 市井疏芜只抵村。
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
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
好在天涯李使君,江头相见日黄昏。
吏人生梗都如鹿, 市井疏芜只抵村。
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
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
还好啊,远在天涯的李使君,我们在江边相见时已是黄昏时分。
这里的官吏百姓生性粗野都像鹿一样难以驯服,集市荒凉冷清就如同乡村一般。
一只木兰船就当作驿站的路,上百层石阶才能登上州府的大门。
更没有平坦的地方可以行走,白白承受了这朱轮五马的朝廷恩宠。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唐代的刺史制度:刺史是唐代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来的知府、知州。"朱轮五马"是刺史级别的官员所能享有的待遇,体现了其官职的级别。
3. 古代诗歌中的"赠别诗"或"应酬诗":这首诗是白居易赠给当地官员李六的,属于应酬类诗歌。这类诗歌往往会涉及当时的情境、双方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感受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4. 忠州在唐代的地理位置:忠州位于长江沿岸,在唐代属于较为偏远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也是诗人在诗中描绘其荒凉景象的背景原因。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初到忠州赠李六》是白居易初到忠州任职时写给当地官员李六的一首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表达初到异地与友人相见感受的作品。
首联开篇点出相见的对象和情景,"天涯"既说明了忠州的偏远,也暗示了诗人被贬至此的境遇,"日黄昏"的时间设定,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凄凉的基调,但"好在"二字又透露出见到李使君的一丝安慰。
接着看颔联和颈联,这两联集中描写了忠州的环境。颔联从人文和市井角度入手,"吏人生梗""市井疏芜",直白地展现了此地的落后与荒凉,让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初来乍到时的惊讶与不适。颈联则聚焦于交通和州府的地势,"一只兰船当驿路"说明交通不便,"百层石磴上州门"体现了地势的险峻,进一步强化了忠州的荒僻之感。
最后是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景象生发感慨。"更无平地堪行处"是对忠州环境的进一步总结,而"虚受朱轮五马恩"则将情感推向深入,既表达了对朝廷恩宠的愧疚,也暗含了对自身被贬处境的无奈与伤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初到忠州的所见所感,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忠州的状况,更让我们感受到白居易被贬后的复杂心境,是一首兼具现实意义和情感深度的诗作。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首联"好在天涯李使君,江头相见日黄昏",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与李六相见的情景,"天涯"二字点出忠州的偏远,"日黄昏"既点明时间,也渲染出一种略带萧瑟的氛围,同时表达了在异乡见到友人般的官员的些许慰藉。
颔联"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描绘了忠州的人文和市井景象。用"鹿"来比喻当地吏民的生梗难驯,形象生动;将市井比作乡村,突出了此地的荒凉简陋,暗示了这里的落后与闭塞,也流露出诗人初到此地的不适与无奈。
颈联"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具体描写了忠州的交通与州府环境。"一只兰船"可见交通的不便,"百层石磴"则凸显了州府地势的险峻,进一步展现了忠州的荒僻,也暗示了诗人在此任职的艰难。
尾联"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更无平地"再次强调忠州环境的恶劣,而"虚受朱轮五马恩"则表达了诗人觉得自己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所作为,辜负了朝廷的恩宠,流露出一种失意与愧疚之情,也暗含了对被贬境遇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忠州环境的细致描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复杂心境,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为忠州刺史初到任所时所作。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因朝中党争被贬外放,先任杭州刺史,后改任苏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年)转任忠州刺史。忠州在当时是较为偏远荒僻之地,诗人初到此处,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简陋的条件,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赠给当地官员李六,既表达了相见的情谊,也抒发了对当地环境的感受和自己内心的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