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 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 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能写文章又喜好饮酒的老萧郎,身形像飘浮的云彩,鬓发像霜雪一样白。
抛开了谋生的事务,写诗成了职业;忘却了家乡故园,饮酒的地方便是家乡。
江水从巴峡开始仿佛流淌成文字,猿猴经过巫阳时,(旅人)才开始悲痛欲绝。
如果不在黔中喝醉,怎么能舍得离去,磨围山的月亮正显得苍茫。
1. 处士:古代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也泛指未做官的士人。
2. 巴峡与巫阳:巴峡在今重庆境内,巫阳在今湘鄂一带,都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区域,常出现在唐诗中,多与羁旅、离别等主题相关。
3. 猿啼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猿的啼叫声常被用来渲染悲凉、凄清的氛围,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白居易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通俗易懂,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情感,这首送别诗也体现了其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特点。
《送萧处士游黔南》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我们首先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脉络,它先描绘了被送者萧处士的形象和生活状态,然后转向对旅途情景的描写,最后抒发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比如“身似浮云鬓似霜”,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萧处士的漂泊与年老;“诗是业”“酒为乡”则体现了他对诗酒的热爱和生活的态度。对于颈联中的“猿过巫阳始断肠”,要结合古代诗词中猿啼的传统意象来理解,体会其中蕴含的悲伤情感。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没有直接大喊不舍,而是通过对萧处士的描写、对旅途的刻画以及尾联的问句,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留恋。同时,这首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以及当时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影响。
这首诗围绕送别萧处士展开,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首联“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萧处士的形象——有文才、好饮酒、年老漂泊,“身似浮云”点明其漂泊生涯,“鬓似霜”则点出其年老态,让读者对萧处士有了初步的认识。
颔联“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进一步描写萧处士的生活状态,他将生计抛诸脑后,以诗为业,以酒为乡,忘却了家园,既体现了他对诗歌和饮酒的痴迷,也暗含了其生活的洒脱与无奈。
颈联“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转而描写旅途情景。巴峡的江水蜿蜒如文字,巫阳的猿啼令人断肠,既展现了旅途的自然风光,又通过“断肠”二字渲染了离别的悲伤氛围,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尾联“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以问句收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在苍茫的月色下,诗人希望友人能在黔中一醉方休,才能舍得离去,将离别之情融入到月色之中,意境悠远,余味无穷。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此诗是白居易送别友人萧处士前往黔南时所作。唐代交通不便,黔南地区相对偏远,友人远行,前路漫漫,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关切,同时也描绘了友人的形象和旅途的情景。从诗中对萧处士“能文好饮”“身似浮云”的描写来看,萧处士可能是一位漂泊不定、以诗酒为伴的文人,此次前往黔南或许是为了游历、谋生或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