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唐山水接苏台,两地褰帷愧不才。
政事素无争学得, 风情旧有且将来。
双蛾解珮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
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天台。
钱唐山水接苏台,两地褰帷愧不才。
政事素无争学得, 风情旧有且将来。
双蛾解珮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
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天台。
钱塘的山水与苏州相连,我在这两个地方为官,自愧没有才能。
处理政事向来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和学问,倒是向来有些风情雅趣,姑且拿来应付。
美女解下玉佩哭泣着送别,我乘坐着五马豪车,听着马饰的声响,笑着返回。
不像刘郎那样没有高尚的德行,把春日的愁恨长久地抛在天台山。
1. 酬赠诗:古代文人之间相互酬答、赠送的诗歌,多表达友情、问候、调侃等情感,此诗便是典型的酬赠诗。
2. 用典:尾联运用了刘晨入天台山遇仙的典故,使诗歌内容更丰富,表达更含蓄。
3. 五马:古代官员等级的象征,太守等官员出行可乘五马之车,诗中用以代指官员。
4. 双蛾:古代对美女的代称,因女子眉毛如蛾须而得名,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酬刘和州戏赠》是白居易与友人刘禹锡唱和的一首佳作。我们先来了解诗歌的整体脉络,首联点出地域和自谦之情,让我们知道诗人在钱塘和苏州一带为官且自感才疏。颔联以自嘲的方式回应,说自己政事上没什么能耐,全靠一点风情旧趣应对,这既符合酬赠诗轻松的氛围,又展现了诗人的幽默。
颈联的场景描写十分生动,“双蛾解珮啼相送”描绘了送别时的不舍,“五马鸣珂笑却回”则写出了返回时的情景,一悲一喜,对比鲜明,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当时的画面。尾联是全诗的妙处,化用刘晨的典故,既点出友人,又带着调侃,说友人不像传说中的刘郎那样留恨天台,其实是一种友好的互动,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默契的交往。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不失风趣,用典自然,将友情、自谦、调侃等情感融入其中,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酬赠佳作。
全诗语言通俗自然,却又蕴含深意。首联“钱唐山水接苏台,两地褰帷愧不才”,点明了两地的地理位置相连,同时表达了自己在两地为官的自谦,为全诗奠定了轻松的基调。
颔联“政事素无争学得,风情旧有且将来”,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政事上无甚建树,唯有风情旧趣尚可拿出,既回应了友人的戏赠,又展现了一种洒脱的心态。
颈联“双蛾解珮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描绘了送别与返回的场景,画面感极强。“啼相送”与“笑却回”形成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情趣。
尾联“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天台”,巧妙化用刘晨入天台山遇仙的典故,既点出“刘郎”,又略带调侃地说友人不像传说中的刘郎那样,把春恨抛在天台,实则是一种风趣的回应,尽显两人之间融洽的交往氛围。
这首诗是白居易酬答刘和州的戏赠之作。刘和州即刘禹锡,当时刘禹锡任和州刺史,与白居易多有诗歌唱和。从诗中内容来看,两人可能都在江南地区为官,彼此之间以诗相互调侃、问候。此诗便是白居易针对刘禹锡的戏赠诗所作出的回应,既表达了自谦之情,又暗含对友人的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