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二十侍郎

白居易 〔唐朝〕

笋老兰长花渐稀,衰翁相对惜芳菲。

残莺著雨慵休啭, 落絮无风凝不飞。

行掇木芽供野食,坐牵萝蔓挂朝衣。

十年分手今同醉,醉未如泥莫道归。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竹笋已老,兰花抽长,花朵渐渐稀疏,我这衰老的人与你相对,共同珍惜这残存的芬芳。

残余的黄莺淋了雨,慵懒地不再鸣叫;飘落的柳絮没有风,凝聚着不肯飞起。

行走时采摘树上的嫩芽当作野外的食物,闲坐时牵来藤萝挂起朝廷的官服。

分别十年如今一同畅饮,不醉得像泥土一样就别说回家。

1.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酬"类诗歌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题材,通常是诗人之间以诗文相赠答,表达友情、抒发情怀等。

3. 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笋""兰""花""残莺""落絮"等,这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常被用来表现季节特征和诗人情感。

4. 古诗中常用排行来称呼人,如"李二十侍郎"中的"二十",这种称呼方式在唐代较为普遍。

5. 尾联"醉未如泥莫道归"化用了前人诗句,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情怀,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手法。

  • :以诗文相赠答。
  • 李二十侍郎:指诗人的友人,"二十"是其排行,侍郎是其官职。
  • 芳菲:指花草的芬芳,也指美好的春色。
  • 残莺:暮春时节残余的黄莺。
  • 著雨:淋雨。
  • :慵懒,疲倦。
  • :鸟婉转地鸣叫。
  • 落絮:飘落的柳絮。
  • :拾取,采摘。
  • 木芽:树木的嫩芽。
  • 萝蔓:藤萝之类的蔓生植物。
  • 朝衣:朝廷官员的官服。
  • 如泥:形容醉得很厉害,瘫软如泥。

《酬李二十侍郎》是白居易晚年时期的作品,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挚情感的酬答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这首诗围绕诗人与分别十年的友人李二十侍郎重逢这一事件展开,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和两人相处的情景,抒发了珍惜友情、享受当下的情感。

从诗句的理解来看,前两联着重写景,通过"笋老""花稀""残莺""落絮"等暮春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这既是当时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也与诗人"衰翁"的身份相呼应,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后两联则转向写人与事,"行掇木芽""坐牵萝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恬淡自在的生活状态,而"十年分手今同醉"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重逢的喜悦和友情的深厚。

在艺术特色上,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同时,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准确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这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体会到古代文人之间真挚的友情,以及他们在面对时光流逝和生活变迁时的豁达心态。此外,诗中涉及的唐代称谓习惯、诗歌题材等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诗歌开篇"笋老兰长花渐稀,衰翁相对惜芳菲",点明时节为暮春,通过"笋老""兰长""花渐稀"的景象,勾勒出春光将尽的画面,而"衰翁相对惜芳菲"则直接抒发了两位老者对残存春色的珍惜,奠定了全诗惜春又喜重逢的基调。

"残莺著雨慵休啭,落絮无风凝不飞"两句,细腻地描绘了暮春雨后的景象。残莺淋雨而懒于鸣叫,落絮无风而凝聚不飞,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慵懒的氛围,也暗含了时光凝滞之感,与诗人年老体衰、心境平和的状态相契合。

"行掇木芽供野食,坐牵萝蔓挂朝衣"两句,描写了诗人与友人的生活场景,既体现了他们亲近自然、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也隐约透露出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挂朝衣"或许暗示着对仕途的看淡。

尾联"十年分手今同醉,醉未如泥莫道归",情感真挚浓烈。十年分别的时光更显此次重逢的珍贵,"同醉"二字将重逢的喜悦推向高潮,而"醉未如泥莫道归"则表现出两人相见恨晚、不忍分别的深厚情谊,使得全诗的情感得以升华。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将暮春之景、老者之情、重逢之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富有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这首诗是白居易酬答友人李二十侍郎的作品。从诗中"十年分手今同醉"可知,诗人与友人分别已有十年,此次重逢,两人相聚畅饮,感慨万千,于是白居易写下这首诗来记录当时的情景和心境。当时可能是在暮春时节,诗人已至老年,与友人共赏残春景色,回忆过往,抒发重逢的喜悦之情。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