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

白居易 〔唐朝〕

吾衰寡情趣,君病懒经过。

其奈西楼上,新秋明月何。

庭芜凄白露,池色澹金波。

况是初长夜,东城砧杵多。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已衰老,缺乏生活情趣;你又生病,懒于相互探访。

可这西楼上的初秋明月,又让人无可奈何地为之动情。

庭院里的杂草上凝结着清冷的白露,池塘水面荡漾着淡淡的月光,如金色的波浪。

更何况这是秋夜渐长的开始,东城传来阵阵捣衣声。

1. 唱和诗: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这首诗就是白居易对刘禹锡寄来诗歌的酬答,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与诗歌互动。

2. 意象:诗中的“明月”“白露”“金波”“砧杵”等都是典型的秋夜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初秋夜晚的氛围,表达诗人的情感。

3. 白居易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著称,这首诗语言平实,却蕴含深情,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

4. 初长夜:指初秋时节,此时白天渐短,夜晚渐长,这一自然现象在古诗中常被用来烘托时光流逝、岁月更替的氛围。

  • :以诗文相赠答。
  • 梦得:刘禹锡,字梦得,白居易的好友。
  • 见寄:寄给我(指白居易)。
  • 吾衰:我衰老了。
  • 寡情趣:缺乏情趣。
  • 懒经过:懒得相互拜访。
  • 其奈...何:对……无可奈何,意思是无法不为之动情。
  • 庭芜:庭院里的杂草。
  • 凄白露:白露显得凄清。
  • 澹金波:淡淡的金色波纹,指月光在水面的倒影。
  • 初长夜:指初秋,此时夜开始变长。
  • 砧杵:捣衣石和捣衣棒,这里指捣衣声。

《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是白居易与好友刘禹锡唱和的一首佳作。我们先来了解诗歌的整体脉络,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的境况,因衰老和疾病往来减少,这为后文抒发对明月的感慨做了铺垫。

接着看颔联,面对美丽的初秋明月,即便两人状态不佳,也难以抵挡其魅力,这里的“其奈...何”用得十分巧妙,既表达了对明月美景的赞叹,又隐含着一种身不由己的情感。

颈联的写景是全诗的亮点,“庭芜凄白露,池色澹金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清冷而美丽的秋夜图,“凄”字写出了白露的清冷,“澹”字描绘出月光在水面的柔和,让我们仿佛能身临其境。

最后尾联,“初长夜”点明了时节特征,而“东城砧杵多”则通过捣衣声,将画面从静谧的庭院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也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生活的气息。

整首诗以景抒情,将对友人的思念、对衰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融为一体,语言朴素却情感真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典型风格。

首联“吾衰寡情趣,君病懒经过”开篇点出两人的境况,衰老与疾病使得往来稀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生暮年的无奈与感慨,为全诗奠定了略带伤感的基调。

颔联“其奈西楼上,新秋明月何”笔锋一转,写初秋的明月依旧动人,即便身心状态不佳,也无法不为这美景所触动,体现了自然之美对人的感染力。

颈联“庭芜凄白露,池色澹金波”描绘了月下庭院的景色:白露凝结在杂草上,显得凄清;月光洒在池塘中,泛起淡淡的金波。画面清幽宁静,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的意境,尽显初秋夜色之美。

尾联“况是初长夜,东城砧杵多”以秋夜渐长和捣衣声作结,既点明了时节特点,又通过捣衣声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声音,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余味悠长。

这首诗是白居易酬答好友刘禹锡(字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的作品。白居易与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两人交情深厚,经常以诗唱和。

从诗中“吾衰寡情趣,君病懒经过”可以看出,当时白居易已年老体衰,而刘禹锡也身患疾病,两人往来渐少。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初秋的明月,白居易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回应友人,既抒发了对时光流逝、身体衰老的感慨,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景色的共鸣。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