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旬今夜尽,六十四年明日催。
不用叹身随日老, 亦须知寿逐年来。
加添雪兴凭毡帐,消杀春愁付酒杯。
唯恨诗成君去后,红笺纸卷为谁开。
三百六旬今夜尽,六十四年明日催。
不用叹身随日老, 亦须知寿逐年来。
加添雪兴凭毡帐,消杀春愁付酒杯。
唯恨诗成君去后,红笺纸卷为谁开。
一年三百六十天在今夜结束,六十四岁随着明天悄然到来。
不必感叹身体随岁月日渐衰老,也应当知道寿命随着年份逐年增长。
借助毡帐增添赏雪的兴致,将春日的愁绪消融在酒杯之中。
只遗憾诗作完成时你已离去,这红笺写就的诗卷要为谁展开呢。
1. 除夜:是中国传统节日,即除夕,有守岁、吃年夜饭等习俗,是亲人团聚、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
2. 常侍:古代官职名,在不同朝代职责略有不同,多为皇帝身边的侍从官。
3. 白居易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真情实感,被称为“老妪能解”。
4. 红笺:古代文人常用红色笺纸书写诗词,因其色彩鲜艳,常与情感表达相关,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这首《除夜言怀,兼赠张常侍》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作于除夕之夜。我们先从题目来看,“除夜”点明了时间,“言怀”说明是抒发个人情怀,“兼赠张常侍”则表明此诗还赠予友人。
开篇两句,诗人直接点出时间和自身年岁,“三百六旬今夜尽”告诉我们这是一年的最后一晚,“六十四年明日催”则写出自己即将步入六十四岁,简单两句,就把除夕这个特殊时间点和个人的年龄状况清晰呈现,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匆匆。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的态度很值得品味。“不用叹身随日老,亦须知寿逐年来”,面对衰老,他没有一味叹息,而是换了个角度,看到寿命也在增长,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是经历岁月沉淀后的智慧。
再看颈联,“加添雪兴凭毡帐,消杀春愁付酒杯”,这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除夕生活画面。在寒冷的冬夜,诗人在毡帐中赏雪,兴致盎然,又借酒来消除可能有的春愁,展现了他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唯恨诗成君去后,红笺纸卷为谁开”,将情感推向高潮,从对自身的感慨转向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诗作完成却无人共赏,那份遗憾和怅惘,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有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有着对友情的珍视,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佳作。
首联“三百六旬今夜尽,六十四年明日催”,以简洁的语言点出除夕的时间节点,以及自己即将迎来六十四岁的事实,直白中带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时光易逝的基调。
颔联“不用叹身随日老,亦须知寿逐年来”,诗人展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沉溺于身体衰老的叹息,而是看到寿命也在逐年增长,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
颈联“加添雪兴凭毡帐,消杀春愁付酒杯”,描绘了诗人在除夕之夜的生活情景,在毡帐中赏雪以增添兴致,借酒消愁,将春日可能有的愁绪驱散,生活气息浓厚,也表现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尾联“唯恨诗成君去后,红笺纸卷为谁开”,情感一转,由自身的感慨转为对友人的思念。诗作完成,友人却已离去,这红笺诗卷无人共赏,充满了遗憾与怅惘,情感真挚动人。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将时光感慨、人生态度与友情思念巧妙融合,展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又饱含深情的特点。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除夕之夜所作,当时他已六十四岁。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人生感慨。诗人在这一特殊时刻,既有对自身年岁增长的感慨,也有对友人的思念,于是写下此诗,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情怀,另一方面也赠予友人张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