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言怀,兼赠张常侍

白居易 〔唐朝〕

三百六旬今夜尽,六十四年明日催。

不用叹身随日老, 亦须知寿逐年来。

加添雪兴凭毡帐,消杀春愁付酒杯。

唯恨诗成君去后,红笺纸卷为谁开。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年三百六十天在今夜结束,六十四岁随着明天悄然到来。

不必感叹身体随岁月日渐衰老,也应当知道寿命随着年份逐年增长。

借助毡帐增添赏雪的兴致,将春日的愁绪消融在酒杯之中。

只遗憾诗作完成时你已离去,这红笺写就的诗卷要为谁展开呢。

1. 除夜:是中国传统节日,即除夕,有守岁、吃年夜饭等习俗,是亲人团聚、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

2. 常侍:古代官职名,在不同朝代职责略有不同,多为皇帝身边的侍从官。

3. 白居易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真情实感,被称为“老妪能解”。

4. 红笺:古代文人常用红色笺纸书写诗词,因其色彩鲜艳,常与情感表达相关,成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 除夜: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 言怀:抒发情怀。
  • 张常侍:白居易的友人,曾任常侍官职。
  • 三百六旬:一年,古代以三百六十天为一年的约数。
  • 六十四年明日催:意为过了今夜,明天就到了六十四岁,有岁月催人之意。
  • 雪兴:赏雪的兴致。
  • 毡帐:毡制的帐篷,这里可能指御寒的住所。
  • 消杀:消除,消解。
  • 红笺:红色的笺纸,常用来书写诗词。

这首《除夜言怀,兼赠张常侍》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作于除夕之夜。我们先从题目来看,“除夜”点明了时间,“言怀”说明是抒发个人情怀,“兼赠张常侍”则表明此诗还赠予友人。

开篇两句,诗人直接点出时间和自身年岁,“三百六旬今夜尽”告诉我们这是一年的最后一晚,“六十四年明日催”则写出自己即将步入六十四岁,简单两句,就把除夕这个特殊时间点和个人的年龄状况清晰呈现,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匆匆。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的态度很值得品味。“不用叹身随日老,亦须知寿逐年来”,面对衰老,他没有一味叹息,而是换了个角度,看到寿命也在增长,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是经历岁月沉淀后的智慧。

再看颈联,“加添雪兴凭毡帐,消杀春愁付酒杯”,这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除夕生活画面。在寒冷的冬夜,诗人在毡帐中赏雪,兴致盎然,又借酒来消除可能有的春愁,展现了他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唯恨诗成君去后,红笺纸卷为谁开”,将情感推向高潮,从对自身的感慨转向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诗作完成却无人共赏,那份遗憾和怅惘,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有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有着对友情的珍视,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佳作。

首联“三百六旬今夜尽,六十四年明日催”,以简洁的语言点出除夕的时间节点,以及自己即将迎来六十四岁的事实,直白中带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时光易逝的基调。

颔联“不用叹身随日老,亦须知寿逐年来”,诗人展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沉溺于身体衰老的叹息,而是看到寿命也在逐年增长,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

颈联“加添雪兴凭毡帐,消杀春愁付酒杯”,描绘了诗人在除夕之夜的生活情景,在毡帐中赏雪以增添兴致,借酒消愁,将春日可能有的愁绪驱散,生活气息浓厚,也表现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尾联“唯恨诗成君去后,红笺纸卷为谁开”,情感一转,由自身的感慨转为对友人的思念。诗作完成,友人却已离去,这红笺诗卷无人共赏,充满了遗憾与怅惘,情感真挚动人。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将时光感慨、人生态度与友情思念巧妙融合,展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又饱含深情的特点。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除夕之夜所作,当时他已六十四岁。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人生感慨。诗人在这一特殊时刻,既有对自身年岁增长的感慨,也有对友人的思念,于是写下此诗,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情怀,另一方面也赠予友人张常侍。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