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历山司徒右长史祖宅

未知 〔唐朝〕

隳官长史籍,高步历山椒。

丽句传黄绢,香名播宋朝。

分能知止足,迹贵出尘嚣。

松竹心长固,池台兴自饶。

龙宫欣访旧,莺谷忝迁乔。

从事叨承乏,铜章愧在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辞去了长史的官职,悠然漫步在历山山顶。

优美的诗文像“黄绢幼妇”般流传,美好的名声在朝堂上传播。

天分在于懂得知足,行迹可贵在能脱离尘世喧嚣。

如松竹般内心长久坚定,池台边的兴致自然十分浓厚。

欣喜地到龙宫探访旧友,惭愧自己像黄莺从幽谷飞到高木般升迁。

担任从事一职实属充数,腰间佩戴铜印心中满是愧疚。

1. 长史:古代官名,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不同朝代职责略有不同。

2. 黄绢幼妇: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杨修解曹操谜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绝妙好辞”,后以“黄绢”代指绝妙的文辞。

3. 历山:在中国有多处历山,如山东济南、山西垣曲等,具体所指需结合具体语境考证。

4. 铜章:古代较低级官员所佩戴的铜制官印,常用来代指相应的官职。

5. 迁乔: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以“迁乔”比喻升迁或迁居。

  • 隳官:辞去官职。
  • 长史籍:指长史的官职身份。长史,古代官名。
  • 高步:悠闲地大步走。
  • 历山椒:历山的山顶。椒,山顶。
  • 丽句:优美的文句。
  • 黄绢:“黄绢幼妇”的略语,代指绝妙的文辞,出自《世说新语》。
  • 香名:美好的名声。
  • 宋朝:指朝廷。
  • :天分,资质。
  • 止足:知止知足,不贪求。
  • :行迹,行踪。
  • 尘嚣:尘世的喧嚣。
  • 心长固:内心长久坚定。
  • 兴自饶:兴致自然充沛。
  • 龙宫:此处可能指权贵府邸或仙境般的地方,也可能是实指某地。
  • 访旧:探访旧友。
  • 莺谷:黄莺栖息的幽谷,常用来比喻低微的地位。
  • 忝迁乔:惭愧地升迁到高位。迁乔,比喻升迁。
  • 从事:古代官名。
  • 叨承乏:谦辞,指自己勉强充数任职。
  • 铜章:铜制的官印,代指官职。

这首《题历山司徒右长史祖宅》是一首题咏性质的诗歌,围绕历山司徒右长史的祖宅及相关人物展开。开篇便描绘了人物辞去长史官职后,在历山山顶悠然漫步的场景,这不仅是对人物行为的描述,更暗示了其不恋官场、向往自由的心境。

接着,诗歌从才名和品格两方面对人物进行赞颂。“丽句传黄绢,香名播宋朝”体现了人物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广泛的声誉;“分能知止足,迹贵出尘嚣”则凸显了其知足常乐、超脱世俗的高尚品格。随后,通过“松竹”“池台”等意象,进一步刻画人物的内在品质和生活情趣,松竹象征坚定不屈,池台则展现其生活的雅致与兴致。

诗中还融入了人物的交往与自谦之情,“龙宫欣访旧”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莺谷忝迁乔”“从事叨承乏,铜章愧在腰”则体现了其谦逊低调的态度,不因为升迁而自满。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多维度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形象丰满、品德高尚的人物,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这种生活态度和品格的赞赏。阅读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典故和意象,深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通过对人物经历、品德及生活环境的描绘,展现出丰富的内涵。首联“隳官长史籍,高步历山椒”开篇点出人物辞去官职后漫步山顶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氛围。颔联“丽句传黄绢,香名播宋朝”赞美其文才与名声,用词典雅。颈联“分能知止足,迹贵出尘嚣”则推崇其知足不贪、超脱尘世的品格,是对人物精神境界的高度肯定。

“松竹心长固,池台兴自饶”以松竹比喻人物内心的坚定,借池台的景致烘托其兴致盎然的生活状态,情景交融。“龙宫欣访旧,莺谷忝迁乔”通过对比,既写出探访旧友的欣喜,又流露出对升迁的谦逊。尾联“从事叨承乏,铜章愧在腰”则以谦辞作结,展现出人物不慕名利、谦逊自守的品质。全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从不同角度塑造出一个品德高尚、心境超脱的人物形象。

由于此诗作者未知,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句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游览历山司徒右长史的祖宅时所作。诗中既提及了辞去长史官职、漫步山林的闲适,也谈到了名声传播、官职升迁等事,或许是诗人对这位长史的生活境遇、品德声望的感慨与描绘,也可能融入了诗人自身的一些情怀。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