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下东周赠孟郊

刘言史 〔唐朝〕

鹤老身更b3,龟死壳亦灵。

正信非外沿,终始全本情。

童子不戏尘,积书就岩扃。

身著木叶衣,养鹿兼牸耕。

偶随下山云,荏苒失故程。

渐入机险中,危思难太行。

十发九缕丝,悠然东周城。

言词野麋态,出口多累形。

因依汉元寮,未似羁细轻。

冷灶助新热,静砧与寒声。

断蓬在门栏,岂当桃李荣。

寄食若蠹虫,侵损利微生。

固非拙为强,懦劣外疗并。

素坚冰蘖心,洁持保坚贞。

修文返正风,刊字齐古经。

惭将衰末分,高栖喧世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仙鹤年老身形更显清瘦,乌龟死后龟壳依然有灵。

真正的信念并非来自外界的依附,自始至终都要保全本真的性情。

少年不嬉戏于尘世之间,堆积书籍靠近山岩上的门户。

身上穿着用树叶做的衣服,一边养鹿一边从事农耕。

偶然随着下山的云雾,悠闲舒缓中迷失了原来的路程。

渐渐进入机巧险恶的环境,深沉的思绪难以像太行山般安稳。

十次出发九次如丝线般漂泊不定,悠然间来到东周城。

言辞带着野鹿般的质朴神态,说出口往往会累及自身形貌。

因依附汉代的朝臣(此处泛指朝廷官员),未曾像漂泊的微末之人那样轻贱。

冷寂的灶台助力新起的烟火,安静的砧板伴随着凄寒的声响。

断折的蓬草落在门栏边,怎能比得上桃李的繁盛荣华。

依附他人生活如同蛀虫,侵害损伤着微小的生机。

本就不是以笨拙逞强,懦弱卑劣是外在的病症需要一并疗治。

向来坚守如冰蘖般清苦坚定的心志,洁净地持守以保证坚贞的品格。

修习文道以返回纯正的风气,刊正文字以与古代经典看齐。

惭愧以衰微末世的身份,高居于喧闹世间的名声之上。

1. 刘言史:中唐诗人,工诗,与孟郊、李贺等交好,其诗多写闺情、边塞,风格清丽。

2. 孟郊:中唐著名诗人,字东野,以苦吟著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困顿。

3. 东周:此处指洛阳一带。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是周朝的后半段,都城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故后世常以“东周”代指洛阳地区。

4. 意象运用:诗中“鹤”“龟”象征长寿与灵性,“断蓬”象征漂泊,“桃李”象征世俗荣华,“冰蘖”象征坚贞品格,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5. 中唐诗歌特点:中唐诗歌在盛唐之后,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追求奇险、苦吟的风格,刘言史此诗体现了中唐诗歌中关注个人心境与品格坚守的特点。

  • 鹤老身更癯:癯(qú),消瘦。此处“b3”推测为“癯”,指仙鹤年老后身形更加消瘦。
  • 龟死壳亦灵:古人认为龟壳有灵性,可用于占卜,故言龟死后其壳仍有灵验。
  • 正信非外沿:正信,真正的信念;外沿,依附于外界。指真正的信念并非来自对外界的依附。
  • 岩扃(jiōng):指山岩上的门户,此处代指隐居之处。
  • 木叶衣:用树叶制作的衣服,象征简朴的隐居生活。
  • 牸(zì)耕:牸,雌性牲畜,此处指用牛耕作。
  • 荏苒(rěn rǎn):形容时间缓缓流逝,此处指悠闲舒缓的样子。
  • 机险:机巧险恶,指世俗中的权谋与险恶。
  • 太行:太行山,此处以山的安稳比喻心境的安定。
  • 十发九缕丝:形容出行漂泊不定,如丝线般纤细易断。
  • 野麋(mí)态:野鹿的神态,比喻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的样子。
  • 汉元寮(liáo):汉,代指朝廷;元寮,重臣,此处泛指朝廷官员。
  • 羁细轻:羁旅漂泊的微末之人,地位轻贱。
  • 冷灶助新热:冷寂的灶台重新燃起烟火,指生活有了新的转机。
  • 静砧(zhēn):安静的砧板,古代常用来捣衣,砧声常与思乡、凄寒相关。
  • 断蓬:断折的蓬草,常用来比喻漂泊无依的人。
  • 桃李荣:桃李的繁盛荣华,比喻世俗的名利与繁华。
  • 蠹(dù)虫:蛀虫,此处比喻依附他人、不劳而获的人。
  • 冰蘖(niè)心:冰,比喻清寒;蘖,苦菜,比喻坚贞不屈的品格。指坚守清苦、坚贞的心志。
  • 修文返正风:修习文道以返回纯正的社会风气。
  • 刊字齐古经:刊正文字以与古代经典保持一致。
  • 衰末分:衰微末世的身份。

《初下东周赠孟郊》是刘言史赠予好友孟郊的一首诗,全诗以诗人初到东周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其复杂的心境与坚定的品格追求。

开篇两句“鹤老身更癯,龟死壳亦灵”,看似写鹤与龟,实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外在形态的变化(衰老、死亡)无法磨灭内在的本真与灵性,这也为后文强调“全本情”“保坚贞”埋下伏笔。

中间部分,诗人回忆过往“童子不戏尘”“身著木叶衣”的简朴生活,与“渐入机险中”的当下处境形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俗险恶的感慨与对纯真生活的怀念。“十发九缕丝”形象地写出了漂泊生涯的艰辛与不定,而“言词野麋态”则展现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质朴本性的态度。

结尾部分,诗人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追求:“素坚冰蘖心,洁持保坚贞”,即便身处“衰末”之时,也要“修文返正风,刊字齐古经”,在乱世中坚守文道与品格。这种坚守不仅是诗人个人的信念,也是他与好友孟郊精神共鸣的体现,因此将这首诗赠予孟郊,既是倾诉,也是共勉。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通过对自然景象、生活场景的描绘,将个人的情感与追求融入其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漂泊中坚守本真、在世俗中保持贞洁的文人形象。

全诗围绕诗人初到东周的所见所感展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开篇以“鹤老身更癯,龟死壳亦灵”起兴,以鹤、龟两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起笔,既暗含岁月流逝之意,又隐喻坚守本真的重要性,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基调。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断蓬在门栏,岂当桃李荣”,以断蓬的漂泊微贱与桃李的繁盛荣华对比,凸显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身著木叶衣,养鹿兼牸耕”则描绘出一种简朴自然的隐居生活图景,与后文“渐入机险中”的世俗险恶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纯真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险恶的厌倦。

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如“言词野麋态,出口多累形”,以野麋为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言辞的质朴无华,同时也暗示了在世俗中保持本真的不易。全诗情感层层递进,从对过往隐居生活的追忆,到对当下漂泊处境的感慨,再到对坚守品格的决心,脉络清晰,情感真挚动人。

刘言史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与孟郊交好,二人皆以诗名。东周此处指洛阳一带(东周都城曾位于洛阳)。从诗题“初下东周赠孟郊”可知,这首诗是刘言史初次来到东周地区时所作,并赠予好友孟郊。

中唐时期,社会局势虽较盛唐有所衰落,但文化依然繁荣,文人多有漫游、交游之风。刘言史一生仕途不显,多漂泊各地,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漂泊途中初到东周,感慨自身处境与心境,遂作此诗赠予志同道合的孟郊,既抒发了自己对世俗险恶的感慨,也表达了对坚守本真、保持贞洁品格的追求。

作者信息
刘言史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尝从武俊猎,有双鸭起蒲稗间,一矢联之,遂于马上草射鸭歌以献。武俊表请封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授。人因称为刘枣强。李夷简节度汉南,与言史少同游习,因以襄阳髹器千具赂武俊,请言史为幕宾。由是日与讌谈,歌诗唱答。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

古诗数量:71名句数量: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