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寄茅洞中,身游越城下。
宁知许长史,不忆陈司马。
家寄茅洞中,身游越城下。
宁知许长史,不忆陈司马。
我的家安在茅洞之中,而人却在越地的城下游历。
哪里知道许长史啊,竟然不思念陈司马。
1. 徐凝:唐代诗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与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有交往,其诗风清新明快,擅长捕捉生活中的小场景进行创作。
2.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诗人在与友人、亲人分别时的不舍、牵挂、祝福等情感,常见意象有杨柳、长亭、酒等。
3. 长史:古代官职名,始于秦代,后世历代多有设置,职责不尽相同,多为辅助长官处理政务的官员。
4. 司马:古代官职名,在不同朝代职责有所变化,唐代司马多为州府官员,协助刺史处理事务,品级不高。
《送陈司马》是一首短小精悍的送别诗。开篇两句“家寄茅洞中,身游越城下”,诗人先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家在简陋的茅洞,人却在越城游历,这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暗藏着漂泊他乡的孤寂感。
而后两句“宁知许长史,不忆陈司马”,笔锋一转,将情感聚焦到送别对象陈司马身上。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许长史不思念陈司马的惊讶,其实更深层的是借此抒发自己对陈司马的思念与不舍。这种通过他人态度反衬自身情感的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刻。
整体来看,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真挚的离别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体现了徐凝诗歌简洁自然的风格特点。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前两句“家寄茅洞中,身游越城下”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诗人的生活状态,“茅洞”与“越城”形成对比,既点明了诗人居所的简陋,又交代了其身处异乡的情景,为下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后两句“宁知许长史,不忆陈司马”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运用反问的语气,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许长史不思念陈司马这一情况的意外与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陈司马的深厚情谊以及离别时的不舍。全诗篇幅短小,却言简意丰,将送别之情表达得真挚动人。
徐凝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为七言绝句,风格清新自然。《送陈司马》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及内容来看,当是诗人在与陈司马分别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身处越地,而陈司马即将离去,诗人通过描绘自身处境和对友人的情感,表达出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由于相关史料记载有限,具体的创作细节已难以详考,但从诗歌整体氛围可推测是在一个平常的离别场景下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