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径虽深,遍游心已荡。
苟能知止足,所遇皆清旷。
七十难可期,一丘乃微尚。
遥怀少室山,常恐非吾望。
五岳径虽深,遍游心已荡。
苟能知止足,所遇皆清旷。
七十难可期,一丘乃微尚。
遥怀少室山,常恐非吾望。
五岳的路径虽然幽深,我遍游之后心神已经舒展。
如果能懂得知足知止,所遇到的境况都会清朗开阔。
七十岁高龄难以期望达到,归隐山林是我微小的志向。
远远怀念少室山,常常担心这一愿望不能实现。
1. 李德裕: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曾任宰相,后遭贬谪,其诗文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与人生感慨。
2.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场所,也是文人墨客游历咏叹的对象,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 少室山:嵩山的组成部分,山势险峻,风景秀丽,是古代文人隐居、修行的好去处,常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象征着隐逸情怀。
4. 唐代山水田园诗风影响:此诗虽非典型的山水田园诗,但其中对自然山水的提及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所追求的宁静、闲适的意境有一定关联,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与心灵关系的关注。
这首《自叙》是李德裕晚年的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首诗。首先,从诗人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曾游历广泛,“遍游”五岳,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行走,也暗含着他在仕途上的奔波。而“心已荡”既可能是游历山水的畅快,也可能包含着宦海沉浮带来的心神波动。
接着,“知止足”是诗人从过往经历中提炼出的人生智慧。在经历了种种之后,他认识到知足的重要性,这使得他能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周遭境遇,感受到“清旷”之美。对于“七十难可期,一丘乃微尚”,我们要结合古代的生活背景来理解,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高,七十岁确实是难以企及的高龄,这让诗人更加珍惜当下,也让归隐的愿望显得更为迫切,尽管他称其为“微尚”,实则是内心深处的强烈渴望。
最后一句“遥怀少室山,常恐非吾望”,将这种渴望与担忧生动地表现出来。少室山在这里不仅是一座具体的山,更是诗人理想生活的象征。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练,却将诗人的人生感悟、情感变化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历经沧桑的文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开篇“五岳径虽深,遍游心已荡”,写出了诗人曾遍游名山大川,见识广博,内心也曾因此而激荡。但随后笔锋一转,“苟能知止足,所遇皆清旷”,体现出诗人在经历世事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认为懂得知足,就能在任何境遇中感受到清朗开阔。
“七十难可期,一丘乃微尚”则流露出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种志向虽“微”,却是诗人内心真切的期盼。最后“遥怀少室山,常恐非吾望”,将情感落到对少室山的怀念上,既表达了对理想归隐之地的向往,又带有一丝担心愿望难以实现的怅惘,情感真挚而深沉。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意境清远,耐人寻味。
李德裕是唐代中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经历宦海沉浮,曾位极人臣,也屡遭贬谪。《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是他晚年的作品,当时他可能处于政治失意或对仕途感到疲惫的时期。平泉是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所在地,是他心中向往的归隐之所。此诗为组诗中的“自叙”篇,抒发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在历经世事沧桑后,对平静生活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