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是什么意思
熬的解释
熬怎么读
"熬"字共有14画,拼音:áo,āo,注音:ㄠ|ㄠˊ,部首:灬,笔画数:14画,字体结构:上下结构,五行:火,五笔:GQTO,Unicode编码:U+71AC,郑码:CIMU,仓颉:GKF,"熬"字笔顺:一一丨一フノノ一ノ丶丶丶丶丶
熬
简体 | 熬 | 繁体 | 熬 |
拼音 | ao | 音标 | áo,āo |
部首 | 灬 | 结构 | 上下结构 |
五行 | 火 | 五笔 | GQTO |
笔画 | 14画 | 繁画 | 14画 |
注音 | ㄠ|ㄠˊ | Unicode | U+71AC |
郑码 | CIMU | 仓颉 | GKF |
笔顺 | 一一丨一フノノ一ノ丶丶丶丶丶 | ||
笔顺读音 | 横、横、竖、横、横撇、撇、撇、横、撇、点、点、点、点、点 |
【熬】的含义
熬
āo
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熬白菜。
熬
áo
久煮:熬粥。熬药。
忍受,耐苦支持:煎熬。熬夜。熬炼。
古同“嗷”。
笔画数:14;
部首:灬;
笔顺编号:11215331344444
āo
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熬白菜。
熬
áo
久煮:熬粥。熬药。
忍受,耐苦支持:煎熬。熬夜。熬炼。
古同“嗷”。
笔画数:14;
部首:灬;
笔顺编号:11215331344444
熬汉字的详解
熬
āo
【动】
(词源见áo声)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stew〗。如:熬白菜;熬豆腐
另见áo
熬
áo
【动】
(形声。从火,敖声。本义:煎干;炒干)
同本义〖extractsth.byheating〗
熬,干煎也。——《说文》
熬,火干也。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方言七》
淳熬。——《礼记·内则》
设熬。——《周礼·小祝》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王建《隐者居》
又如:熬谷(干炒过的谷物);熬稃(爆米花)
用小火慢煮〖stew;boil〗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新唐书·摩揭陀传》
又如:熬粥(慢火煮粥);熬汤(煮物制汤)
忍受;忍耐;坚持〖dragon;holdout〗
我心兮煎熬。——《楚辞·怨上》
二则口渴难熬。——《水浒》
又如:熬不住(忍耐不了);熬不过苦刑
另见āo
熬出头
āochūtóu
〖endurethesufferingsuntilthehardshipisgone〗忍耐支撑到了情况好转的时候
解放了,穷人总算熬出头了
熬不过
áobuguò
〖cannotbearanymore;tobeunabletosustain;tobeunableendure〗不能忍耐支持到一定时间
熬更守夜
áogēng-shǒuyè
〖nottosleepthewholenight〗出于某种需要而彻夜不眠
熬煎
áojiān
〖endurethroughdarkdays;suffering;torture〗比喻忧愁与苦难折磨
受尽熬煎
也说煎熬
熬夜
áoyè
〖beuplateintothenight;donotgotobedatnight;stayuplate〗到深夜还不睡或一夜不睡
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鲁迅《社戏》
āo
【动】
(词源见áo声)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stew〗。如:熬白菜;熬豆腐
另见áo
熬
áo
【动】
(形声。从火,敖声。本义:煎干;炒干)
同本义〖extractsth.byheating〗
熬,干煎也。——《说文》
熬,火干也。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方言七》
淳熬。——《礼记·内则》
设熬。——《周礼·小祝》
何物中长食?胡麻慢火熬。——王建《隐者居》
又如:熬谷(干炒过的谷物);熬稃(爆米花)
用小火慢煮〖stew;boil〗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新唐书·摩揭陀传》
又如:熬粥(慢火煮粥);熬汤(煮物制汤)
忍受;忍耐;坚持〖dragon;holdout〗
我心兮煎熬。——《楚辞·怨上》
二则口渴难熬。——《水浒》
又如:熬不住(忍耐不了);熬不过苦刑
另见āo
熬出头
āochūtóu
〖endurethesufferingsuntilthehardshipisgone〗忍耐支撑到了情况好转的时候
解放了,穷人总算熬出头了
熬不过
áobuguò
〖cannotbearanymore;tobeunabletosustain;tobeunableendure〗不能忍耐支持到一定时间
熬更守夜
áogēng-shǒuyè
〖nottosleepthewholenight〗出于某种需要而彻夜不眠
熬煎
áojiān
〖endurethroughdarkdays;suffering;torture〗比喻忧愁与苦难折磨
受尽熬煎
也说煎熬
熬夜
áoyè
〖beuplateintothenight;donotgotobedatnight;stayuplate〗到深夜还不睡或一夜不睡
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鲁迅《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