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登雪窦僧家
登雪窦僧家
方干 〔唐朝〕
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
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
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
谁能厌轩冕,来此便忘机。
写山
写人
古诗译文
攀登寺庙寻觅盘旋的山路,人烟在远方显得更加稀疏。石窗里秋天能望见大海,山间的暮霭渐渐浸湿衣衫。众多树木伴随着僧人一同老去,高高的泉水整日飞泻不停。有谁能够厌倦官场荣华,来到此地便会忘却世俗心机。
展开
知识点
1. 雪窦山:位于浙江宁波奉化区,是佛教禅宗名山,宋代成为重要禅林。 2.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号玄英,诗风清润,擅长山水田园题材。 3. 忘机:道家与禅宗常见概念,指消除机心、回归自然本真,多见于隐逸诗作。 4. 轩冕:象征仕途荣耀,常与山林隐逸形成对比,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的出处矛盾。 5. 唐代山寺诗:多融合自然景观与宗教哲理,如王维、孟浩然作品,方干此诗承袭此传统。
展开
古诗注解
雪窦僧家
:指雪窦山上的僧人住所,雪窦山位于今浙江奉化,是佛教名山。
盘道
:盘旋曲折的山路。
石窗
:山寺中石壁开凿的窗户,或指天然石洞形成的窗形。
山霭
:山中的云雾或暮霭。
众木随僧老
:树木与僧人一同经历岁月,象征自然与修行的融合。
高泉尽日飞
:高处泉水终日飞流,突出山间动态景致。
轩冕
:古代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代指官位、荣华富贵。
忘机
:忘却机巧功利之心,指向淡泊自然的精神境界。
展开
讲解
本诗结构清晰,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首联以“寻盘道”切入,暗示探索之意;“人烟微”强化遗世独立感。颔联通过“石窗见海”的壮阔与“山霭侵衣”的细微,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张力。颈联借“木老”“泉飞”暗喻修行者的恒久与灵动。尾联以反问句升华主题,强调自然对心灵的净化作用。讲解时可重点分析诗中“远”“微”“见”“侵”“老”“飞”等动词的运用,以及景物如何层层递进引出“忘机”的哲理。全诗体现了唐代山水诗与禅悟思想的结合,适合从意象象征和情感脉络入手解读。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登山访僧为主线,首联“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勾勒出幽深僻静的山寺环境,暗示远离尘嚣。颔联“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写景开阔而细腻,石窗望海展现空间之广,暮霭侵衣体现时间流逝与自然浸润。颈联“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将树木、僧人与泉水拟人化,形成动静结合的意境,寓意修行与自然的永恒。尾联“谁能厌轩冕,来此便忘机”直抒胸臆,点明诗旨——山水可涤荡尘心。全诗语言简淡,对仗工整,通过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描写,营造出空灵超脱的禅意境界。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为唐代诗人方干所作,其人生卒年不详,曾屡试不第,隐居镜湖(今浙江绍兴)。诗题“登雪窦僧家”表明诗人游览雪窦山僧寺的经历。唐朝中后期,文人访寺问道之风盛行,方干通过登山访僧的见闻,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厌倦官场、追求心灵超脱的社会心态。
展开
作者信息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古诗数量:
373
名句数量:
1380
作者其他古诗
1
衢州别李秀才
1.1万阅读
2
思江南
1万阅读
3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1万阅读
4
元日
1万阅读
5
君不来
1万阅读
6
送永嘉王令之任二首
1万阅读
7
题君山
1万阅读
8
题报恩寺上方
1万阅读
9
题报恩寺上方
1万阅读
10
赠江南僧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