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因溪得名,溪吹答松声。
缭绕能穿寺,幽奇不在城。
寒烟斋后散,春雨夜中平。
染岸苍苔古,翘沙白鸟明。
澄分僧影瘦,光彻客心清。
带梵侵云响,和钟击石鸣。
淡烹新茗爽,暖泛落花轻。
此景吟难尽,凭君画入京。
松树因溪流而得名,溪水轻拂回应着松涛声。 蜿蜒的小径能穿过寺庙,幽静奇绝的景致不在城中。 寒烟在斋房后散去,春雨在夜里悄然停歇。 古老的苍苔染绿了河岸,明亮的白鸟在沙滩上翘首。 清澈的溪水分出僧人清瘦的身影,明亮的光线洗净了游客的心绪。 诵经声与云霞共鸣,钟声与山石相和。 清淡的新茶烹煮出爽口的滋味,温暖的水波轻托着飘落的花瓣。 这般美景难以吟咏尽致,唯有托付你将它画入京城。
此诗可从三个维度解读: 结构:前六联写景,由远及近,从自然(松溪)到人文(僧客);尾联抒情,点明寄赠之意。 艺术手法:多用通感(如“光彻客心清”化视觉为心理体验),动词精妙(“染”“翘”“击”等活化静态景物)。 情感内核:表面写景,实则寄托诗人对清净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友人能以艺术留存美好的赞叹。
全诗以“松溪”为主线,通过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层层递进展现净众寺的幽奇: 1. 自然与人文相融:松声、溪水、梵钟、僧影交织,凸显寺院超脱尘世的意境。 2. 细腻的感官描写:“寒烟散”“春雨平”“白鸟明”等句,以简练笔墨勾勒出空灵的画面感。 3. 禅意与诗情共鸣:尾联“凭君画入京”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亦流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诗作于唐末,郑谷游历西蜀净众寺时,被松溪幽景所感,兼寄友人崔处士。诗中既描绘了寺周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静谧之美,又暗含对友人画艺的推崇,希望其能将此景绘入京城,让更多人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