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院重来事事乖,半欹茅屋草侵阶。
啄生鸦忆啼松枿。
接果猿思啸石崖。
壁上尘粘蒲叶扇,床前苔烂笋皮鞋。
分明记得谈空日,不向秋风更怆怀。
再次来到这座旧院,事事都显得不顺心, 茅屋半倾,野草已爬满台阶。 啄食的乌鸦还记得在松枝上啼叫, 摘果的猿猴仍怀念在石崖间长啸。 墙上的蒲叶扇沾满尘埃, 床前的笋皮鞋已被苔藓腐烂。 分明还记得当年谈论佛法的日子, 如今却不因秋风而更感伤怀。
此诗艺术特色鲜明:
1. 结构层次:前六句写景,后二句抒情,由实入虚。首联总写荒院,中间两联分写动物与物品,尾联转入回忆与感慨。
2. 对比手法:往昔“谈空日”的热闹与今日的寂寥形成对比,强化沧桑感。
3. 语言风格:用词质朴却精准,如“粘”“烂”二字,生动表现腐朽状态。
4. 情感表达:表面写僧院,实则寄托个人身世之悲。末句“不向秋风更怆怀”,以否定句式表达更深沉的哀愁,含蓄隽永。
5. 佛教思想:“谈空”与“怆怀”呼应,体现诗人对“无常”的体悟,荒院景象成为佛教“诸行无常”的注脚。
这首诗以重访旧院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人去楼空的凄凉。首联“事事乖”定下基调,茅屋倾斜、野草侵阶的意象,生动呈现荒废之态。颔联以乌鸦、猿猴的“忆”与“思”,拟人化地烘托物是人非。颈联“尘粘蒲叶扇”“苔烂笋皮鞋”,通过细节刻画岁月流逝。尾联转折,虽忆往昔谈空之乐,却以“不向秋风更怆怀”作结,在萧索中透出淡然,体现了诗人对佛家“空”理的领悟,情感深沉而含蓄。
此诗为杜荀鹤重访僧人旧居时所作。杜荀鹤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他一生坎坷,屡试不第,晚年才中进士。诗中旧院的荒凉景象,既是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也暗含对时代衰败的叹息。僧人旧居的破败,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不向秋风更怆怀”则体现了诗人试图超脱悲苦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