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过隆中
过隆中
崔道融 〔唐朝〕
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
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
古诗译文
刘备在仓促间三顾茅庐,请出了隐居的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的一番言论,就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可惜的是,在蜀国关羽、张飞去世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能像徐庶那样为蜀汉举荐贤才、共商大计的人了。
展开
知识点
1. 人物关系:诗中涉及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刘备(玄德)、诸葛亮(卧龙)、关羽、张飞以及谋士徐庶。 2. 历史事件:“三顾茅庐”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隆中对”指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占据荆益、三分天下的战略方针。 3. 文学典故:“鼎足三分”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后常用以比喻三方对峙的局势。 4.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 5. 创作题材:属于咏史诗,通过吟咏历史人物和事件来表达思想感情。
展开
古诗注解
玄德
:刘备的字。
苍黄
:同“仓皇”,匆忙、急迫的样子。
卧龙
:诸葛亮的号。
鼎分天下
: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天下三分(魏、蜀、吴)的战略构想。鼎,古代三足炊器,喻指三方并立。
一言中
:一句话就说中了,预言成真。
关张
:蜀汉大将关羽和张飞。
商量
:此处指商议国事、共图大业。
徐庶功
:徐庶的功劳。徐庶本为刘备谋士,后被迫归曹操,但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展开
讲解
这首诗围绕诸葛亮和蜀汉兴衰展开讲解。首句“玄德苍黄起卧龙”点明事件起因,刘备在形势紧迫下寻访贤才。“鼎分天下一言中”则高度评价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价值,一个“中”字凸显其预见的准确性。后两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可怜”一词引出惋惜之情,诗人认为蜀汉的衰落,不仅在于关羽、张飞等大将的亡故,更在于后期缺乏像徐庶那样能发现并举荐如诸葛亮般大才的贤士,导致无人可“商量”国事,共扶危局。全诗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更深刻地指出了持续拥有和选拔人才对于政权存续的极端重要性,寓意深远。
展开
古诗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语言精炼,立意深远。前两句“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再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战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突出了诸葛亮超凡的智慧和预见性。后两句笔锋一转,“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由盛转衰,表达了对蜀汉政权后期人才匮乏、事业难继的深深叹惋。诗中“可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伤基调。诗人通过对比蜀汉前期的辉煌与后期的衰败,揭示了人才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性,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展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崔道融经过襄阳隆中(诸葛亮隐居地)时所作。诗人凭吊古迹,追思三国旧事,感慨于蜀汉政权的兴衰。诗中既赞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在关键时刻的决定性作用,也暗含了对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无人能继大业的惋惜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展开
作者信息
崔道融,江陵人。唐末诗人。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累官至右补阙。后避居于闽,因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工绝句。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
古诗数量:
75
名句数量:
236
作者其他古诗
1
溪居即事
1.1万阅读
2
田上
1.1万阅读
3
牧竖
1.1万阅读
4
溪居即事
1万阅读
5
田上
1万阅读
6
江鸥
1万阅读
7
寄人二首
1万阅读
8
梅花
1万阅读
9
雪窦禅师
1万阅读
10
夜泊九江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