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海上和柴军使清明书事
海上和柴军使清明书事
李中 〔唐朝〕
清明时节好烟光,英杰高吟兴味长。
捧日即应还禁卫,当春何惜醉朐阳。
千山过雨难藏翠,百卉临风不藉香。
却是旅人凄屑甚,夜来魂梦到家乡。
写雨
写风
写山
写人
家乡
古诗译文
清明时节风光正好,烟霭明媚,英杰们高声吟咏,兴致悠长。
报效朝廷就应当回到禁卫军中值守,在这春日里何妨在朐阳一醉方休。
千山万岭经过雨水的洗涤,翠色难以掩藏;百花在风中摇曳,无需凭借香气便已动人。
却只有我这漂泊的旅人倍感凄凉孤寂,夜来在梦魂中回到了故乡。
展开
知识点
1. 二十四节气:清明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 2. 唱和诗:诗人与友人(柴军使)相互酬唱应答所作的诗。 3. 意象对比:诗中“英杰高吟”的豪迈与“旅人凄屑”的孤寂形成情感对比;“千山百卉”的明丽春景与“魂梦家乡”的思乡愁绪形成场景对比。 4. 地名考据:朐阳为古地名,有助于了解诗人活动范围或诗歌地理背景。 5. 情感表达:诗歌展现了古代文人在佳节时既享受当下欢聚又无法排遣深沉乡愁的普遍心理。
展开
古诗注解
柴军使:
诗人的友人,军使是唐代官职名。
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5日前后,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捧日:
比喻忠心辅佐帝王。日,代指皇帝。
禁卫:
指皇帝的禁卫军。
朐阳:
古地名,可能指今江苏连云港一带。
百卉:
泛指各种花草。卉,草的总称。
不藉香:
不依靠香气(已然美丽动人)。藉,凭借,依靠。
凄屑:
凄凉琐碎,形容心境悲凉孤寂。
魂梦:
梦魂,梦境。
展开
讲解
这首诗围绕“清明”这一特定时节展开。首联总写清明风光和聚会吟诗的雅兴。颔联具体写聚会中人的活动与情怀,既有对仕途抱负的表达(“捧日”、“禁卫”),也有及时行乐的洒脱(“醉朐阳”)。颈联跳出人事,描绘广阔的自然景色,通过雨后青山之“翠”和风中百花之“姿”,侧面烘托了清明时节万物洁净、生机勃勃的特点,文笔清新。前三联的铺垫愈是欢快明朗,尾联的转折便愈显有力。“却是”二字是关键,将诗歌的情感重心瞬间从外在的喧闹拉回至内心的孤寂,揭示了旅人身份带来的深切乡愁。梦中归乡是这种情感的直接宣泄,使得全诗在热闹的节日背景下,更深刻地触及了漂泊者的心灵世界,余韵悠长。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前六句写景叙事,格调较为明快。首联点明时令与事件,烟光好、兴味长,奠定了雅集欢愉的基调。颔联写友人报效朝廷的志向与春日畅饮的豪情,展现了士人的抱负与洒脱。颈联转而写景,以“千山过雨”、“百卉临风”描绘出雨后清明清新朗润、生机盎然的景象,“难藏翠”、“不藉香”用词巧妙,突出自然之本色美。尾联笔锋陡转,以“却是”引出旅人情怀,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将个人在佳节中的孤寂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夜来魂梦到家乡”一句真挚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对比强烈,生动地表达了清明时节复杂的人生感触。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中在清明时节与友人柴军使唱和之作。诗中既描绘了清明的大好春光与友人聚饮高吟的雅兴,也流露出作者作为旅人漂泊在外、在佳节时分思念故乡的孤寂情怀。诗人当时可能正在他乡为官或游历,清明这一传统团聚祭祖的节日更易引发其乡愁。
展开
作者信息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
古诗数量:
295
名句数量:
1054
作者其他古诗
1
渔父二首
1万阅读
2
暮春怀故人
1万阅读
3
春苔
1万阅读
4
魏夫人坛
1万阅读
5
献乔侍郎
1万阅读
6
喜春雨有寄
1万阅读
7
春日作
1万阅读
8
钟陵禁烟寄从弟
1万阅读
9
思旧游有感
1万阅读
10
腊中作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