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古松松下寺,宝幡朱盖画珊珊。
闲庭甘露几回落,青石绿苔犹未干。
百尺高的古松树下坐落着一座寺庙, 彩绘的幡旗和朱红华盖点缀得华丽斑斓。 幽静的庭院中,甘露几度滴落, 青石上的绿苔至今还未干透。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以景寓情":前两句用"百尺""宝幡"等词展现寺庙的宏伟庄严,后两句却转向"闲庭""苔痕"的细微之景,形成宏大与精微的张力。"未干"二字尤为精妙,既写实景的湿润,又暗示佛法的永恒浸润。全诗未直接抒情,但通过"古松-甘露-绿苔"的意象组合,自然流露出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体现了唐代山水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追求。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古寺清幽之景:首句以"百尺古松"突出寺庙的古老庄严,次句"宝幡朱,次句"宝幡朱盖"的浓烈色彩与松树的苍翠形成对比。后两句转入动态细节,"甘露回落"与"苔未干"的意象组合,既表现时间的流逝,又暗含佛法永恒的禅意。诗人通过视觉(色彩)、触觉(湿润)的多感官描写,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
此诗具体创作年代及作者不详,推测为唐代文人游历袁州龙兴寺时所作。唐代佛教兴盛,寺庙常为文人雅集之地。诗中通过描绘古寺幽景,既表现对佛门净地的向往,也隐含对尘世喧嚣的疏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