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风草不留霜
风草不留霜
未知 〔唐朝〕
繁霜当永夜,寒草正惊风。
飘素衰蘋末,流光晚蕙丛。
悠扬方泛影,皎洁却飞空。
不定离披际,难凝蘙荟中。
低昂闲散质,肃杀想成功。
独感玄晖咏,依依此夕同。
写风
写草
古诗译文
繁密的寒霜笼罩着漫漫长夜,凛冽的寒风正吹动着枯草。
飘飞的霜华掠过衰败的浮萍末梢,流动的光影映照在晚秋的蕙草丛中。
霜影悠扬地在水面泛起波纹,皎洁的形态却又似飞向空中。
它飘忽不定地在零落草木间穿梭,难以凝聚在浓密的树荫里。
草木在风中高低摇曳,显露出闲散的本质,而肃杀的景象暗喻着造化的力量。
独自感怀谢朓(玄晖)的咏物诗篇,在这夜晚与古人产生深深共鸣。
展开
知识点
1. 咏物诗:唐代诗歌重要题材,通过描绘事物寄托情感或哲理。 2. 谢朓影响:南朝诗人谢朓的清新诗风对唐代诗歌有深远影响。 3. 对仗技巧:诗中“繁霜”对“寒草”、“飘素”对“流光”体现律诗工整性。 4. 意象组合:风、霜、草构成典型秋景意象群,强化意境表达。 5. 玄晖典故:化用历史人物增强文化厚度,是唐诗用典手法的体现。
展开
古诗注解
繁霜
:浓重的寒霜,暗示深秋或初冬时节。
永夜
:漫长的夜晚,烘托孤寂氛围。
飘素
:指飘散的霜华,“素”喻洁白之色。
衰蘋末
:衰败的浮萍边缘,暗喻万物凋零。
流光
:闪烁流动的光,此处形容霜光摇曳。
蕙丛
:蕙草丛,象征高洁但已至晚秋。
离披
:散乱零落的样子,形容草木凋残。
蘙荟
:草木繁密浓荫之状。
玄晖
:南朝诗人谢朓的字,借指其咏物诗风。
展开
讲解
本诗聚焦于风霜中草木的瞬间动态,实则隐喻人生无常与自然伟力。前四句通过霜的“飘”“流”表现其不可驻留的特性,暗示时光流逝;中间四句用“不定”“难凝”强调事物变化的必然性;末两句由物及心,通过追慕谢朓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古今共鸣。诗人以细腻笔触将微小物象与宏大哲理结合,体现了唐诗“小中见大”的审美特质。语言方面,双声叠韵词(如“离披”“蘙荟”)的运用增强了音韵美感。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风草不留霜”为核心意象,通过霜、草、风三者的动态关系,构建出一幅萧瑟而灵动的深秋图景。首联以“繁霜”“寒草”定调,突出环境的凄冷;颔联“飘素”“流光”用动词赋予霜华流动的生命感;颈联“悠扬”“皎洁”将视觉与意境结合,展现霜影的虚实变幻;尾联由物及人,借谢朓典故点明对自然哲理的体悟。诗句对仗工整,语言凝练,在肃杀之景中暗藏对生命循环的深思。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内容推断,应写于晚秋或初冬时节,诗人通过观察风霜中草木的形态,抒发对自然变迁的感悟。唐代咏物诗盛行,此诗延续了南朝谢朓以来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传统,融合了物象描写与哲理思考,体现了唐诗“托物言志”的典型手法。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